日本历来小麦种植不普遍,缺少面食文化。
当今日本的面食文化是受中国和西方的影响而形成,乌冬面便是因唐朝面食传入日本而产生。
根据香川县的口头传说,空海(弘法大师,西元774─835)由唐国带回面条的制法,拯救了赞岐当地的贫民。
因为濑户内海雨水稀少,很难种米而传授给赞岐人,一般认为,这就是现在的赞岐乌冬的原型。
起源自奈良时代就已兴盛的唐果子(即唐朝传来的糕点)──索饼(sakubei)、馎饦(hakutaku,中文音博拖)、馄饨(konton)。
索饼(sakubei)- 用面粉及米粉揉制成细长交叉的油炸饼。
阴历7月7日用以在驱除疟疾的仪式食用。
索饼的系统,发展为现今的素面、五岛乌冬、稻庭乌冬。
馎饦(hakutaku)- 用面粉揉制成绳状或是团状切割的糕点。
演变为今日的馎饦(houtou)。
馄饨(konton)- 面粉内包肉馅等,或煮或蒸的糕点。
演变为今日的饺子或馄饨。
现今日本乌冬的形状诞生于室町时代(西元1336─1573)中期,元禄时代(西元1688─1703)也出现在江户、京都、大阪及琴平的乌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