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
刘海清篆刻作品

刘海清篆刻作品

刘海清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殷契印社秘书长 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印不惊人死不休   5厘米 与鱼同悦 2厘米芙蓉石 吕采忆 0.8厘米巴林冻石 申天富印 2厘米寿山石 ……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韩明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韩明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韩明 全国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 韩明 1972年出生。祖籍山东蓬莱,现居辽宁沈阳。现为系中国书协会员。 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艺术评展(印屏、边款两项),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获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奖。 创 作 手 记 ■韩明 余醉心印事有年,然似得其理,而不得其法。近十数年中幸得吟庐甘海民先……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王瑧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王瑧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王瑧   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获奖作者创作谈 王臻  1984年出生,江苏徐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现供职于西泠印社社团处。 篆刻作品获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作品,浙江省第二届篆刻大展银奖,浙江省第三、四届篆刻大……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陈振强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陈振强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陈振强 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获奖作者创作谈   陈振强  1981年出生。浙江永康人。供职于永康市书协。 作品获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奖。 探索浙派印风 ■陈振强 此次我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的作品以浙派印风为主,浙派印风是我近两年来的探索方向。 浙派印风的创作我觉得应从章法、字法、刀法三方面去体会。浙派印风来……

刀下出蹊径 印中留风情

刀下出蹊径 印中留风情

        白廉是同辈印人中为数不多的,在篆刻创作上有自己独立思想并已形成自己体系的人之一,他的篆刻强调奇、动的效果,能获得不凡的,抓住观众的第一印象,强化不同于别人的清新和画意,有意夸张字体中的某个部分,拉长、压缩、放纵和收敛,他的作品力求在篆法、章法、刀法上有别于古贤与今人,处处充溢着……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朱明月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朱明月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朱明月 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获奖作者创作谈   朱明月  1981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书法篆刻师从张德鹏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辽宁省书协会员,大连市书协会员。   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三等奖,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

高松年:别具意趣雕瓷章

高松年:别具意趣雕瓷章

 相传战国之时我国始见印章,至秦汉,印章已为官方和民间所广泛运用。唐代以后,印章的刻制才发展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一般的印章,多以金、玉、铜、牙、木、石等材料制成。在唐代之前,未见有瓷印传世。所以,有学者认为,“古无瓷印,至唐宋始有用之为私印者。其质类玉,别有一种浑朴之致。旧印光泽古茂,大堪宝玩。”可见,瓷印自古就是令文墨……

陈根远:会心不语拈花笑

陈根远:会心不语拈花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大乘经典,它以原始佛法为基础、大乘空义为灵魂,虽然仅260字,在汗牛充栋的佛教经论中字数最少,却是最精要的佛法概论与修行的指南。有人说,五千字的《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而260字的《心经》则是五千字《金刚经》的精华。《心经》在中……

高庆春:我的书印艺术之旅

高庆春:我的书印艺术之旅

        按:这篇文章是两年多以前写的,当时我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前途未卜,思绪烦乱。适逢《中国书画博览》杂志为我发专题,约稿要写一篇自述性的文字。就把我的经历、艺术追求和艺术思考作了一个简要回顾。这是后来《墨磨人生》这篇文章的前奏。这两篇文章合起来,可以对高庆春其人其艺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之所……

张奕辰:广采博取 意与古会

张奕辰:广采博取 意与古会

          最近,有缘拜读了何连海的一些书法、篆刻作品,大有抚创安神之效。在满足了一种激赏望之余,不禁对他如此旺健的艺术才力深感惊奇。     当今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面临转型求变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正值文物发掘与整理的大丰收,使今人能够纵览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这些条件是……

张炜羽:楚简帛文篆刻创作自述

张炜羽:楚简帛文篆刻创作自述

    张炜羽:制芰荷以为衣 集芙蓉以为裳 ——楚简帛文篆刻创作自述       篆刻创作以篆法为基础,篆书的结构特点体现了篆刻作品的基本风貌。近几十年大量面世的战国楚简帛文,对当代艺术可谓天赐奇字,百年一遇,也是篆刻艺术创作的新颖素材。   笔者习印近三……

朱恒吉——平整中寓流动

朱恒吉——平整中寓流动

        朱恒吉是西泠印社篆刻艺术创作室的一名创作员。与他见面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因常去西泠印社开会,或接待内外宾等事,会前会后常利用空隙时间到印社的篆刻艺术创作室走走看看。在一大间四面有窗的楼阁里,一面靠山,三面环湖,窗外枝头常有小鸟呜叫,室内五六个人,一人一张大台子……

陈麦青:周柬穀的治印艺术

陈麦青:周柬穀的治印艺术

      周柬穀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初名建国,为人质朴,事亲孝笃。有异禀,弱冠即已彬彬向学,手不释卷。性耽翰墨,尤嗜篆刻。日与印谱碑帖、图书典籍相伴为伍,朝乾夕惕,乐此不疲。尝取历代古玺印谱及近代各家专谱之钤拓精印本几百种,潜心研索,颇获心得,复由临摹入手,上溯秦汉,下及元朱文体并明清诸派之原作凡数千方,用力甚勤……

中国当代篆刻史 简史

中国当代篆刻史 简史

  中国当代篆刻史 简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篆刻艺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一批在民国时期有影响的篆刻名家进入了新中国。如沙孟海、朱复戡、钱瘦铁、邓散木、陈巨来、诸乐三、来楚生、韩登安、谢梅奴、陈大羽、顿立夫、罗福颐、单晓天、钱君匋、方去疾等,这是新中国成立第一代篆刻名家。由于“文革”十年浩劫,使篆刻艺术的发展……

中国民国篆刻简史

中国民国篆刻简史

  中国民国篆刻简史   民国篆刻(1912-1948)是晚清篆刻艺术走向顶峰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由于军阀割据,内战和外战频频,使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但清代篆刻名家进入了民国,为民国的篆刻艺术发展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吴昌硕就是从清末进入民国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在民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