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 烈士风骨—黄道周的倔强悲壮

2019-06-19 874 0 举报/投诉

字如其人 烈士风骨—黄道周的倔强悲壮

    经过董其昌、张瑞图等人在长幅巨制上的奋力拓展,在笔法、墨法上的创新改造,到明末黄道周这里,笔力则更加稳健,笔锋更加犀利,中、侧锋运用更加娴熟。线条始终润泽饱满,且富有韵致;字的结体变幻莫测,大胆打破了固有的左右或上下结构的对称性,用新的理念重新组合形体;结构疏密、聚散对比夸张,带来峭拔、奇险、生拗的审美效果。他将常规平稳结实的结体,处理成头重脚轻、岌岌可危的倒三角形,形体极具新意;章法上,字的大小对比强烈,参差错落,彼此照应,跌宕起伏,左冲右突,奔腾直下,极具动感;字与字之间互相避让,彼此牵制,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蓬勃之气;内在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既沉郁顿挫又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从而在字的空间造型和时间流动中,将理性控制的秩序感与抒情冲动的奔放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黄道周书法的独特风格。
    由于黄道周是明朝忠节死烈之士,所以其书法备受世人所重。在唐代以前,文人对人品美的概括大都是侧重于人的心灵自由,不太强调儒家的“忠、孝、节、义”那一套。宋代,尤其是南宋以来,对人品美的概括,则逐渐偏向对忠诚、气节等伦理方面的赞美,“失节”成为人品的最大污点。在鉴评书法作品时,艺术作品的优劣与忠孝节义挂起钩来,忠烈之士往往意境英迈,屈膝小人则往往被人予以讥贬。这也是人们在评价明末清初的几位书家时,备加推崇黄道周、倪元璐、傅山这些明代遗民而对王铎则颇有微词的缘由吧。

   【明】黄道周《书赠湘芷诸友别若水诗轴》:
    明末清初时期的书家们,不再注重书法字体上的演进.而是在选用材料方面大动脑筋。他们广泛使用大幅宣纸书写中堂、挂对以迎合时人的爱好。因为巨幅作品很适合跌宕起伏、体势开张的行草书的表现,所以此时学子们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纷纷以连纬草书投入书法的创作。现存黄道周行书作品大都是巨幅长篇,书法的流动美感表现无遗。

    黄道周(1585一1646年)的一生并不平坦。他于天启二年38岁中进士后,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改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护他40岁任经筵展书官时,认为应崇道尊儒,一改下跪膝行呈书的惯例为平步进呈,当时魏忠贤怒目威慑而不能阻挠,表现出对权势的无畏挑战。然而只能是“未几,内艰归”,其结果就是只好回家。自此以后,黄道周几次被召人朝,虽满腹经纶,但终不见用。“凡道周所建白,未尝得一俞旨,道周顾言不已。”身处末世,满朝文武不务正业:“臣人都以来,所见诸大臣皆无远酞,动寻苛细,治朝宁者以督责为要谈,治边疆者以姑息为上策。”在弹勤杨嗣昌和陈新甲的过程中,崇祯叱其“一生学问止成按耳”,黄道周仍面不改色,反复抗论,剖析忠佞之别,称“臣今不尽言,则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则陛下负臣”,当场“观者莫不战兢,直声危天下”。就是这样一位“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扩不谐流俗”,“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的饱学之士,终其一生不见重用。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黄道周觉得既不被朝廷重用倒不如回家休闲,于是,他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底,回到福建漳浦老家。此时他对“虚名”已经厌倦,对崇祯的幻想已经破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对此,黄道周其实并不感到意外,但他对儒家纲常的信奉却是坚定不移的。当明亡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漳浦时,他亲率弟子“祖发痛哭三天,不食”。最令黄道周伤心的不是朱由检的自绕身亡,而是他的挚友倪元璐的壮烈殉国。他写了四章七言悼诗以追念亡友。
    在南京众臣的拥戴下,福王朱由菘建立了弘光小朝廷。朝廷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征黄道周人朝。黄道周“力辞不得脱”,不得已赴南京。途中又升迁为吏部尚书,黄道周再次“力辞不准”。人朝后,他的意见和建议仍然得不到重视和采纳,他只好借机请出祭禹王庙。“至绍兴,祭礼毕,再次辞归。”不久,清军攻破南京。此时的黄道周已经由痛恨朝廷不用己言,转而为民族的义愤了。他从数次辞官的举动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毅然奔赴福建,拥戴唐王建国,建立了隆武小朝廷,以抗击清军人侵,并以此成就了英烈名声。黄道周为南明政权积极进策,明知是以卵击石,但他还是坚持亲自到江西募兵九千余人抗击清军。老弱病残、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的新兵,一经战斗即溃不成军,遂作土崩瓦解之势。黄道周则战败被俘,押赴南京等待发落。
    从崇祯自隘到黄道周在南京英勇就义,前后大约有两年的时间。黄道周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临国破家亡,亲历战火的洗礼,身心均受到重创。但奇怪的是,就在这两年间里,无论是他写的战场檄文、往返信札、朋友互答,还是专门的书法创作的作品,甚至在南京死囚牢里以及英勇就义前的奋笔疾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从容不迫、潇洒超迈的气度和风神令人叫绝。
    清军认为黄道周是一忠烈之士,本不想加害他。但他去意已决,绝食十数日不死,慷慨就刑。临刑前,他“和墨伸纸,作小楷,次行书,幅甚长,乃以大字竟之。又索纸作水墨大画二幅,残山剩水,长松怪石,逸趣横生,题识后加盖印章”。最后,“裂铃啮指,血大书日‘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整个过程极为悲壮从容。就义后,唐王深为叹息,谧以“忠烈”。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深人地体味黄道周倔强抗争的一生,也许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那些奇险造型的字何以被创造出来。黄道周的书法作品中,既有流便又有生辣,既有婉丽又有遒媚,既拙朴又姿美,既浑沉蕴藉又爽直磊落。他的作品给人们的这种感受,可以说是黄道周所遭遇的险恶危急的人生处境和紧张、对峙、抗衡的心态的形象表现。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既充满了正义的力量和反抗的精神,又充满了强烈起伏、跳荡的心灵冲击感;在章法上,一眼望去,那即将崩塌的整体感极富进攻态势。黄道周的书法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