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书势说

2019-06-19 879 0 举报/投诉

 关于书法势之说,古今颇多,其意也不尽然书势乃书法之要津也,如蔡邕曰,"纵横可有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故而论之,藉砖引玉。

一、 书有几势

书法理论-----书势说

蔡邕有"九势"说,愚以为其间杂以笔法,此不能为势。书终有几势?曰八势也。蔡邕曰,"夫书,启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里的"势"是"天人合一"之"势";是"以势为切入点,对书法整体的'考察'";书法是形象的视觉艺术,此"势"为心理学中的"表象",如明项穆曰之"未形之象"既形之心也。"势"为"审美的、整体的表象",这是其一。

蔡邕又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不仅说“势"猛,而且还包涵"势"呈动态,动而连续成流,"势"为"猛流",此为其基本性质也。这是其二。

王羲之曰,"阳气明则华壁生,阴气太则风神生。"这里的"气"便是"气势"基本构成分阴阳,阴阳亦为圭臬,也谓之性质也。这是其三。

唐张怀 曰,"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这里的"体势",是指书法髌犯鞑糠窒嗤?而成一体,属书法作品宏观具体的"体态"、"体形",又谓之"章势"也。这是其四。

晋卫铄曰,"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像其形。"这里指的具体字形,就是"字势"也。这是其五。

蔡邕曰,"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这里说的"势承"、"势合",指的是在结字时由具体笔划位置、大小、形状而决定的相通的"形势":或欹侧、或险稳、或蔬密、或曲直、或聚散(或曰开合)。前四"或"为态(显)势,后一"或"为蓄(隐)势。如启功先生所说字的"轨道"、"骨架",而不包括"肉",因"肉"是由笔法而得。显然,这里的"势"就是指具体的"轨道"、"直势"、"转势"、"振动(振)势","平动(平)势"等。这是其七也。

王羲之曰,"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其意指书前先蕴酿其势,形成心象,再振笔直书。此“蕴势"也。这是其八。

由上观之,书势有: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反映本质的"象(相)势",表示基本性质和组成的"动势”、"阴阳之势”,描写具体形姿及趋各的体势、字势、走势、笔势(此四势统称形姿式),及揭示生势之"蕴势"的八势。可谓蔚蔚大观也!

二、 书势何用

书法理论-----书势说

由"书势"内涵、外延明晰之使然,书法之研究便趋于简显:即书法"虚"的层面(审美方面)为抽象美与形象美(象势)之矛盾;"实"的层面为"形姿势"(筋骨)与墨法(肉血)为矛盾。使书法研究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

本文开篇已言明,纷呈书势的书写才能谓之书法,这是蔡邕著名之论断。他在《九势》中还指出,"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可见,纷呈的书势不仅为书写与书法之分水岭,同时也是俗品和妙品的试金石。

书势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与书法其它因素相比,居先导、主导地位。唐李世民《论书》曰,"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清康有为曰,"得势变,则已操胜算。"真一针见血!

现代人对书势作用,认识得更为深入。在书势与笔法这对矛盾中,书势要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启功先生说:"如果写时注意力在笔划的轨道上,把点划姿态看成次要部题,则无论用软毫硬毫,都会得心应手。写熟了结字,即用钢条在土上划字与拿棉花蘸水在板上划字一样会好看的?此乃启功先生之"轨道(书势)决定力感"说,委实精辟!不仅书势在书法中起关键作用,而且对线条的力感,还有"迁移作用"。启功先生进一步指出:"还有人误解笔划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的其实笔划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出不出美观的'力感'。"启功的"笔划准(书势)决定力感"说,一改 卫夫人"善笔力者多骨"的"笔法决定书势"说,实在精采!显然,书势在书法中,扫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为书之妙道,在于势变贯通;追流溯源,书有八势,书势位显,方可通神。书势待厚积薄发,其象(相)意在心,其灵在手,心的双畅,书势成流,随笔而注,阴阳相济,方可"奇怪生焉"!

相关文章

邢乐信|写字之“写”与书法之“法”
书法口诀歌,书法理论简单明了!
当代硬坛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读“绿天”想到看到的……
观鸣嘤元旦展有感
善于“协调”的金伯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