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创造书法之美

2019-06-19 726 0 举报/投诉

苏显双 

  书法美亦即书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传递必须依靠娴熟的技术来呈现,只有技术是上等的艺术才是上乘的。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试图以专业的精神来对待技法的训练,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重秩序的建立,把临帖所得的艺术语言和技巧自如地运用到自由挥写当中。再求“技道两进”,逐步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解衣槃礴,直写我心,将至性至情表现于笔墨之外。“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笔墨从来都是书家心迹的外化,任何“缘情弃道”、“鼓努为力”、有“功”无“性”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基于以上想法,近年无论是参赛还是平日创作临习,我都一直在苦苦探寻着与自己心性相通的形式语言。面对浩如烟海的前人书法遗迹,文人诗心、儒雅平和的二王、苏米、董赵等大家经典之作自然成了我心向往之的主要目标。为了得其三昧,修得正果,不说退笔成冢,也废纸三千了。投入不谓不多,临得也不谓不像。可每令人失望的是一旦离开法帖进行所谓的创作时便会觉得力不从心,畏手畏脚,虽不乏完美,却平庸无奇,连自己都打动不了的东西自然也难于打动别人。重复古人不行(做不到也不想那么做),创新又找不到突破口,着实是痛并快乐了很长一段日子。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最好的并不一定最适合你”,于是乎开始上溯下延,广收博取。古的新的、正的奇的,举凡令自己心动者皆拿来为我所用。尤其注意从一些与以往临习风格不相类的字帖中汲取养分,寻找灵感。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反思,经验多了,想法有了,下笔开始从容果敢起来,逐渐也有了柳暗花明心手双畅的感觉,此二件习作就是那段时间心追手摹上下求索的成果。一般来说,书家在创作前每每要临临帖子,找找感觉,壮壮胆魄。我在创作时主要是参照了一些杨维桢、何绍基的笔墨意趣,初看似乎不知以何为祖,但细品还是能看出他们的影响,只是有所取舍变化。二作虽均以行草面目出现,单因书写时的心境想法不同,在技法处理和风格形成上自然有所不同。“虚堂”一幅以苏董(苏轼、董其昌)为基,旁参何子贞笔意,力求儒雅宕逸,“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枕上”一幅因字数少而更重在气势上的把握,用笔侧锋为多,杀纸甚安,结字四角撑开,宏阔大度,与文字内容相互生发。虽字字不连而一气贯注,写得还算痛快沉着,基本做到了视觉冲击力和耐看性的统一。现在看来二作虽然还不可避免地印有时人的印迹

[1][2]下一页

相关文章

邢乐信|写字之“写”与书法之“法”
书法口诀歌,书法理论简单明了!
当代硬坛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读“绿天”想到看到的……
观鸣嘤元旦展有感
善于“协调”的金伯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