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金文中的篆隶书法

2019-06-19 1,356 0 举报/投诉

汉代金文中的篆隶书法

    始皇东巡诸刻石创造了秦代小篆的典范。但秦代的灭亡,并没有终止这种典雅小篆的发展,汉代金文中的小篆继承了秦篆的传统。例如: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前129),西汉中期的《中山内府铜镬》、西汉元延元年(前12)《汉长安捐》、西汉元延7’.年(前11)《汉长安尺》、王莽始建国元年(9)的《新嘉_k))和《新莽秤》、始建国二年(10)的《新莽九斤权》等,都铭刻有精彩的小篆。其中《中山内府铜镬》铭文,婉丽精美,与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太乙九宫占盘》(前165)漆器针刻铭文,堪称西汉罕见的小篆精品双璧。
    受到隶变大潮的冲击,汉代金文中更多的篆书则易圆为方,删繁就简、省改部首,亦篆亦隶。如始建国元年(9)的《新嘉量》,篆法全从小篆,而体势变圆为方,上紧下松,垂画纵展,线质瘦挺,刚中寓柔,是典型的汉篆而貌,体现了王莽时代崇尚复占的风气。与这类复古作品不同,从西汉到东汉末年,汉金文的大量作品则是受到隶书影响的缪篆,阴文款识中精美的如:

西汉元康元年(前65)《莲西宫奋铭》
西汉神爵元年(前61)《长安下领宫灯铭》
西汉甘露二年(前52)((承安宫灯铭))
西汉初元二年(前46)《上林共府铜升铭》
西汉建昭止年(前36)《中宫内者行灯铭》
西汉建昭_二年(前37)《信都食官行灯铭))
西汉阳朔二年(’前23) 《上林鼎铭》
西汉元延二年(前11)《寿成室鼎铭》
西汉元延四年(前9) 《临虞宫灯铭》《万岁宫灯铭))
新始建国元年(9)《律嘉量解、斗、升、合、禽、钟铭》
这些作品大多既不取篆书之屈曲盘绕,亦不取隶书起伏之波势,劲爽光洁,

表现了特有的镌刻之美。与镌刻趣味不同,制模翻铸的作品如东汉光和二年(179)的《光和解铭》则表现了浑厚圆韧的金文韵味,笔画也较镌刻者粗厚。
    阴文款识中的简率一路,似更多地承续了秦代诏版铭文中的率意一路。如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的《公主家两铭》,刀触清浅,多用斜线,字的造型尚留战国遗韵;而东汉阳嘉二年(133)《陈彤盘铭》,刀触短促、跳荡,有写的意味。此外如《汉雍平阳宫鼎》《汉整厘鼎》《汉陵上鼎》《汉平阳子家壶》《汉抬荡宫壶》《汉荧阳鼎》等都为率意一路的代表。在这类作品中多见别字,缺笔少画,不受规矩约束,用刀不精却富变化,雅拙有趣而天真自然,更多地展示了当时民间流行的简笔字。
    汉金文中的隶书款识,亦颇值重视,如西汉元光二年(前133)《青羊尺铭》,为武帝时作品,一派标准分书,是成熟汉隶的典型(图78).较之西汉宣帝时期(前73一前49)的《河北定县汉简》还要早六七十年.因此可视为武帝时期汉隶已经完全成熟的明证。《青羊尺铭》为模范铸出,阳文款识,波挑分明。同样模范铸刻的西汉永始三年(前14)《使者灯铭》为阴文,字虽小而掠笔波挑笔意甚浓,似汉碑字缩小,用笔气势浑厚而遒劲,堪称金文中隶书精品。
    此二例说明,确认汉隶之成熟,不必局限在汉简和汉碑上,换一个视角,将目光投向汉金文.也许有新的发现。
    比较而言,直接镌刻的隶书阴文款识则因刀不宜刻出分书笔意而少波势,只能在形构上表现出强烈的隶意来,如西汉《元康元年灯》(前165)、西汉永光四年(前40)《寺工弘灯》、西汉永始元年(前16)《杜陵东园壶铭》、西汉《绥和元年壶铭》(前8)、西汉《元始四年廿九仿铭》(4)以及年代不详的西汉《阳泉使者舍熏炉铭》等均为典型的分书款识。到了东汉,隶书风格的款识更多,如熹平六年(177)《王翔奉锤铭》等,波挑舒展,颇见华美。至汉末,在书体变革速度加快的时代大势下,出现一派写意风标,隶书的波挑改为急收,使人窥见楷书与行书的发展轨迹,如灵帝中平五年(188)《房桃枝买地铅券》和献帝建安三年(198)《崔坊买地铅券》等。在书体煊变的研究中,汉金文的这些资料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述汉金文中的篆隶阴阳款识,无论精美典雅,还是率意粗放,在章法排列时,大多数字距较为紧密,行款挺直而字取横势。尤其是缪篆一脉,结字兼容篆隶。时见奇构,变幻莫测,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书法

书法讲座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