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精辟 孤篇横绝—《书谱》“艺”“论”的双重价值

2019-06-19 1,180 0 举报/投诉

书论精辟 孤篇横绝—《书谱》“艺”“论”的双重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艺”有“论”。自古以来,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者并不多见,初唐的孙过庭给后人留下的书法墨迹—《书谱》,既是书论名作,又是不可多得的草书珍品。孙过庭堪称书史上艺论双绝的高手。他除此《书谱》墨迹之外别无其他可信的作品传世,因此,这一孤篇横绝,更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追问和无限的遐想。《书谱》以“卷上”开篇,但至篇末也未见“卷下”字样,使后学者对文本撰出了诸多猜想,遂给《书谱》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孙过庭撰并书的墨迹本《书谱》,书于唐垂拱三年(687年),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665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胭30字,“心不厌精”下胭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有上卷。《书谱》真迹流传有序,原藏宋内府,铃有“宣和”、“政和”印记,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唐】孙过庭《书谱》(局部):
    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的真谛,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应规入矩,缓缓书来,就像交响曲的引子,思虑通沈,志气和平.中间写得兴起,神采飞扬.笔势逐渐转向放纵飘逸.到了末段,随着翰意神飞而达到高潮,从而进入潇洒流落、心手双畅的化境。

    相关史料对孙过庭的描述是:孙过庭,唐垂拱年间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虔礼(孙过庭,字虔礼,或孙虔礼,字过庭)。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人,或谓富阳人,或谓陈留人。出生寒微,做过右卫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之类的小官,平生不得志。后以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客舍,此时年仅四十多岁。大诗人陈子昂曾为其作墓志铭和祭文,亦未道及生卒年代。我们现在只能知道他活动于唐高宗、武周年间。他工行草书,得王羲之体。北宋米带评谓:“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著有《书谱》。”
    孙过庭墨迹《书谱》,既是草书法帖,又是空前绝后的书论杰作。就其书法艺术而言,是典型的大王体系。笔势劲健俊逸,轻爽利落;又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每字独立而气势贯穿,草法规范而又生动活泼。此作堪称草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历代书论家对此评价极高。唐张怀灌《书断》称他:“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劲拔刚断。”唐窦良《述书赋》中有云:“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笔势劲健。”《宜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清朱履贞有云:“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六百徐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
    我学草书就是从《书谱》人手的。我认为学草书难就难在草字偏旁部首的基本写法难记,就是我们常说的“草谱”难记。古代的草书法帖,其内容大多又是只言片语随手写的便笺,临摹这些断札残片、只言片语,对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草书极为不便。而《书谱》却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条件,它洋洋洒洒三千六百余言,字数多,篇幅长,草体字形类别多,是学草书难得的范本。因此,《书谱》是我默写过的第一篇草书字帖,是我背诵过的第一篇书论文章。《书谱》一直影响着我书法的理论与实践。
    《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学论著,提出了著名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论点,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孙过庭撰写《书谱》的目的在于纠正时弊。他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多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书谱》为《运笔论);
    《书谱》就其书法理论价值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国古代书论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书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书谱》的书学思想对中国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理论水平和对某些问题的真识卓见,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归纳起来《书谱》的理论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孙过庭的书学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孙过庭书学思想的形成,是他对书法艺术规律进行了深人探索之后,而建立的抒情、哲理与严格的艺术语言规则相统一的书法美学体系。
    第二,在理论上,《书谱》涉及面极其广泛,主要包括书法的基本原理、书法艺术基本技法的总结、书法艺术中不同书体的功用和特点,还有关于书法艺术发展的理论、书体和书家的理论、书法艺术创作的理论、书法艺术风格和批评的理论等。几乎每一部分都有极其精辟的论述和发人深思的警句名言。
    第三,孙过庭在认真总结了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之后,提出了从平整到险绝再回到平整的学习三阶段的观点。他是这样论述的:“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认为学习阶段的第一步就是老老实实地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写字从临摹人手,要参透前人的笔法、结体等要领,即所谓的“但求平正”;第二步,在临摹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探索前人未走过的路,打破平整,追求敬侧变化,即所谓“险绝”。第三步,经过由平整到险绝的探索过程,把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和自己学习的心得融会贯通起来,逐步建立自己的风格,这样的“复归平正”,与“但求平整”发生了质的变化。“复归平正”,是曾经沧海之后的复归,是经过惊涛骇浪之后的平正。正所谓“平淡之极,乃绚烂之极也”。孙过庭的这一理论隐含着辩证统一的艺术思想。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第四,对真、草两体的论述十分准确和恰当。由于草书在书法艺术上所具有的特殊性,所以历来人们把它作为表达个性、抒发感情的最好字体。孙过庭对真、草两体的论述极其精到:“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草书的结体是依靠连续的线条来显现的,运笔的使转技能是构成草书形质的基础,而点画的轻重、缓急又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他把真、草书书写的要领做了形象的概括从而提醒人们加强用笔的侧重点。至于真、草两体相互间所充满的内在的联系,他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他对真、草两体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内在联系的阐示,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书谱》还指出,在学习真、草的同时,还应当“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博涉兼善,融会贯通,互相生发,必将获得大成。
    孙过庭在理论上的贡献还有他的“古今论”和“质妍论”。其精辟的阐发,会让我们将其与相关的字形的肥与瘦的问题产生联系。《书谱》中有云:“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格于椎轮者乎!”书法观念上的今不如昔和人们的崇古心态,贯穿于整个书法史,如对作品追求的“金石气”、“书卷气”等,是典型的崇古心态的反映,而“集古字”、“好篆隶”等又是人们这种心态的外在表现。通过孙过庭的“古今论”,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认识论的辩证的色彩:
    (1)古有“质”的美感,今有“妍”的飘逸,各有特点,不可相互替代。
    (2)“妍”是时尚所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3)如果硬要以“古质”来衡量书法质量的高低,那就是“乖时”之举。这是多么精彩的推理啊。
    “古今论”和“质妍论”,涉及一个“肥瘦”的问题,就是字形的肥与瘦。就《书谱》而言,“古与今”是汉魏的钟、张的“古”和东晋二王的“今”。晋末宋初的羊欣在评价汉末书家胡昭、钟繇的行书时说道:胡书肥,钟书瘦。羊欣的“肥瘦”观看不出有褒贬的意思,只是区别这两位同师于刘德升一门的弟子的不同的书法风格而已。如果进一步说,羊欣的胡书肥、钟书瘦,是指胡昭坚守师承之“肥”而“古质”,钟舔异于师承“瘦”而“今妍”的话,那么,“今妍”是继承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谨守“古质”旧法的就不那么有前途了。因此,钟路的名声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胡昭。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后来的梁武帝以“肥”、“瘦”的概念评价钟繇和王献之时,开始使用时间概念的“古”、“今”来修饰“肥”和“瘦”了。他说:“元常为之古肥,子敬为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在梁武帝这里,原来以“瘦”见称的钟书,与“今瘦”的王献之相比,反而是“古肥”了。经梁武帝的发挥之后,“古肥今瘦”之论,不仅指书风的差异,而且有了时代的差异。“有异众说”是他的一大发明,原本没有褒贬之意的肥瘦,此处则不难看出具有扬“肥”抑“瘦”的明确态度了。梁武帝的话语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萧子良在《答王僧虔书》中则7h:“昔杜度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这里的“微瘦”也具有明确批评的含义。
    依此推理,中国书法创作的发展史,大概就是逐渐追求“瘦”的发展过程。梁武帝评说“元常古肥,子敬今瘦”,到了唐代杜甫则说“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不是丫直都在追求“瘦”的过程吗?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