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也是法度的精求者

2019-06-19 932 0 举报/投诉

徐浩也是法度的精求者

    《宣和书谱》称徐浩也曾撰《法书论》一篇。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精真书。但拘守前人法度,窘于绳尺,缺乏韵致,正是这种重法式的产物。其《法书论》所反映的书学认识,也不见发前人之所未发。他说:
        夫鹰华乏彩,而翰飞庆天。骨劲而气猛也。晕翟备仓,而翱翔百步,肉丰而
    力沉也。若藻耀而高翔,书之凤夙矣。
    也就是说,肉丰骨劲,才是书法的美。这不是什么新见解。其次,他还提出了人品重于书品,道德高于艺术的观点:
        余年在韶乱,便工翰墨,力不可强,勤则愈拙。区区碑石之间,屹屹几案
    上,亦古人所耻,吾岂忘情耳阳德成为上,艺成而下。则殷鉴不远,何学书为?
                                                                (《法书论》)
    意思是说,没有“德成”,艺的学习“勤则愈拙”,把心力老放在碑石上,老趴在几案上,古人以为耻。多少有点立德才能立书的意思,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立行、立德、立书,积极用世的书学观点。
    至于谈如何学书,他也仅能从技法上谈些一般知识,说不出所以然,甚至还有些说了起不到作用的废话: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
    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硫,亦不欲密,亦不欲小,亦不欲
    大。小促令大,大交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为大矣。笔不欲捷,亦不欲
    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坚令平,平峻使侧,捷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
    大较矣。(《法书论》)

    为什么要藏锋,为什么不藏锋就是病?为什么字疏不得密不得?笔快不得慢不得?统统没有触及。这是有经验无理论的典型。如以这种观点去看明清馆阁体,无一不合。可见这是一般形式感要求,而不是艺术创作的必遵规律。他讲“德成为上”,也并非承认“德”对书艺有何直接影响,只不过是书家的道德品行会影响人们对他的书艺的评价。其《法书论》的中心意思,还是强调书写功夫,强调书写的工力美:

        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
    圣;永师构滞,终能成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
    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
                                                              (《法书论》)

    其实这话已经与自己前面的话发生矛盾。为了强调修德,前面说“余年在韶此便工翰墨,力不可强,勤而愈拙”;为了求书之精熟,又提出“宜白首攻之”。
    不过徐浩在讲书法源流时,客观事实的表述,倒透露了一个符合规律的现象。这就是:

        程邀变隶体,邯郑传楷法,事则朴略,未有功能。厥后钟善真书,张称草
    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法书论》)

    在字体未能成熟之时,即创变新体时,多“朴略”,不完美。但为后继者开辟了求完美的道路。—不过这也仅仅从求熟的角度,以熟为美而言的。如果用张怀灌的观点看,首创隶体首创楷法的,更反映作者的才智,其“朴略”的艺术可能更有审美价值。因为书法发展的事实说明,在已经成熟的形式上“白首攻之”而不知变,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熟”。窦泉已指出这个问题了,徐浩却根本不曾想到这一点。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颜真卿的和柳公权的《永字八法颂》,蔡希综的《法书论》、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橙序》、卢携的《临池诀》、李阳冰的《笔法》、张敬玄的《书论》、丰荣宗的《论书》、李华的《二字诀》等,大都是讲技法的。韩方明(授笔要说》称自己“苦岁学书,专求笔法”,“每点画须依笔画,然使作书”。 对六朝人所说的“意在笔前”,他也按自己的需要作了新的解释:“然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心所成,则非能所解也。”这仍是一种书写经验,了无创作意识。与窦泉所肯定的那种重情性抒发的“任心所制”,完全是另一种审美观了。
    尽管如此,作为踌躇满志,初登上政治舞台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以孔孟修、齐、治、平的抱负,以求名登凌烟阁的理想和激情,以从民间书法中所获取的营养和自己的创造热情,确也创造了震赫一时,雄视古今的真正代表大唐雄风的一代书风。没有他们,也没有唐楷的精气完足的面目。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