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的技法美学思想

2019-06-19 943 0 举报/投诉

欧阳询“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的技法美学思想

    欧阳询(557--641)原是南朝陈的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其书虽学二王,但结字险峻而秀逸,笔画瘦硬。隋文帝即位时,他36岁,唐朝立国时已61岁,享年84岁,有23年是在初唐度过的。享名于初唐,与虞世南并称“欧虞”,实际他创作旺盛的年代在隋朝,并带有南北朝书风的影响。人唐后,唐太宗重楷书,他受到特别的青睐。人们见他的字点画程式严格,结体方正,便于习学,故视为楷模。其实他的字虽不乏个人面目,有几分南朝的秀颖,也有几分北朝的峻厉,但过于程式,近乎刻板,格局已定,人虽处在盛世,书法却缺少大唐盛世开宗立派的磊落雄风。
    《传授诀》、《用笔论》是其著名的书学论著,是应大臣们的学书需要还是为了贻之子孙而撰写,不得而知,然足以反映他的书学思想。从所表述的见解看,确有较齐梁人更深人细微之处。另有《八诀》、《三十六法》,文中有显然不合历史情况之处,很容易使人据之断为后来人伪托。《佩文齐书画谱》在题后注中就说:“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书者’等语,必非唐人撰,故附于宋代之末。”但从其阐述的书理,比照他的书法,觉得那些基本观点出在唐初、出在他笔下最自然,最合式。前人把他放在欧阳询名下,是有道理的。那些讲宋人事的话,是否在辗转抄录中,有人写上自己的心得,又被之后的传抄者当了正文抄在一起,这很有可能。  因为能伪托出《三十六法》的人,不致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没有。
    《八诀》并未超过《笔阵图》、《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及《心成颂》所论及的范围,只不过较前者更详实、具体。但有些话看似讲得全面,实则烦琐,使人难以把握其要领,很像是课徒之时,就事论事,未能提到理论的高度,被后人记写下来,未敢掠美,所以留下他的名字。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具
    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歌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
    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
    体。此是最要妙处。(《传授诀》)

    但是,作为一代大师,他自也有一定的书法美学思想。其《用笔论》中写道:

        夫用笔之体会,须钩拈才把,缓继徐收,梯不虚发,祈必有由,排徊俯仰,
    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崛吻而礴碟,丽则绮靡而清道。若枯松之
    卧高岭,类巨石之僵鸿沟,同A凤之鼓舞,等鸳鹭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
    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
    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料,半真半草。唯截纸棱,撤换窈绍,务在经实,无令怯
    少。隐隐转转,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趁连而峰
    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途好。用笔之
    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说是论用笔,实际全面讲了他的技法的美学观。笔法之拈、把、继、收、徘、徊、俯、仰,线性之刚劲柔媚,用墨之洒、淡、浸、燥,乃至整个结体之错落、趁连,即整个书写技法审美要求全接触到了。与魏晋南北朝人论技法比较,有几个显著的不同之点:
 

 

欧阳询“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的技法美学思想(2)

 
 
 

    一、自汉代到东晋,都十分讲究用中山兔毫制笔,讲究用怎样的材料制墨,却还不曾论笔墨效果。欧阳询提出了用笔的刚媚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风格。墨色之“洒”、“淡”、“浸”、“燥”,也可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指出墨色自然活脱也是书法艺术美构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运笔结体,他要求“既错落而灿烂,复趁连而塌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盤桓而围绕”。意思是说,参差错落、变化丰富,却又是不经意的挥扫。书法结体,上下方圆相称,点画运转,具有总体的完整性。他讲了形式结构中具有匠心的创造与书写的得之自然的统一,很有辩证思想。
    二、其“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的观点,显然也较前人发展了。一切运笔结体之理,好像从寥廓的宇宙自然中作了广泛的考察获取,才能得心应手地赋予书法以美妙的形象。它确实是“似察”,即不是临书之时有心去作专门的考察,却又确实是“观寥廓”而形成形象创造的心理根据。得心应手地用之于书,便能登艺术之堂奥,达到美的境界。
    欧阳询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较前人深人了一步。这首先表现在书写工具材料的表现力日益发挥,人们运用它以创造美的自觉性日益提高、增强。对书法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已不再是笼统地讲气道孕生,阴阳成象之理,而且讲如何自觉非自觉地从寥廓的天地万物获取书法形象创造的契机以化为创造心灵了。
    分明是发展了的新认识,但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支配下,欧阳询却仍旧要说:这样做就符合古法,就是遵守古训。赵壹的(非草书》是以“古之所无”作为反对草书的论据的,新的讲求若不“近古”,就可以成为一条不得成立的重大理由。社会生活逻辑如此,艺术追求的逻辑亦如此。所以时人即使有新见识.也必须打着古人的牌子.搞革新椒要打起复古的旗号。蔡a创“九势”,最后还得附上一句:“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欧阳询《用笔论》也不得不说:“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合乎古道”。他所称的“古道”,就是魏晋六朝人之道。封建社会有一个奇怪的思维模式,办事讲“有章可循”,论事讲“合乎古道”,因此谈“合古”,有时反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口头禅,仅仅为了适应人们的接受心理。墨色效应的美经欧阳询首次提出,反映人们对书法的审美观照,已从用笔结体扩大到墨象了。
    同时,对于结字规律的研究,欧阳询《三十六法》虽不免烦琐,总也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释智果《心成颂》仅仅就哪些字谈该怎么结构,作了一些规定,未能深究其所以然,即不是从原理上谈问题。《三十六法》不同于《心成颂》的主要点在于,讲各种结字的规律,其所称的“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婉”、“相让”等等,集中到一点,都是概括结构的常理,有生命形象结构之理,也有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之理。反映了人的审美心理的现实性,反映了时代社会意识、道德伦理观念等对书法形式美观照的制约。
    从这几篇论文可以看出:欧阳询能结合前人和自己的学书经验,总结用笔、结字的一系列方法、原则,而且不乏精辟的见解。但他没有唐太宗那种鲜明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书法美学主张。不是说他没有美学思想,他有魏晋南北朝以来自然形成的美学思想,但只能从技法原理的论述中透露出来。他缺少自觉的书法美学原理的思辨。比之虞世南,他在这方面可谓逊色得多了。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