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 汇帖之祖—书史上新的里程碑

2019-06-19 851 0 举报/投诉

淳化阁帖 汇帖之祖—书史上新的里程碑

    宋代以降,书风向何处发展,的确让宋代的书家们费了不少心思和精力去探讨,甚至付出了代价。
    自魏晋以来,前人所传墨迹,由于以下几种原因所剩无几:其一,在改朝换代的战火硝烟中,大批文物、书籍和名人字画被无情地烧毁。其二,历朝历代皇帝大都有喜好书画的雅趣,朝廷在民间广泛征集字画几乎是经常性的工作。于是,大批名人字画不断地向大内皇宫聚集。这一现象必然造成书画名迹的流传形式过于单一,而毁坏起来又特别集中,很容易付之一炬。其三,纸张虽然寿延千年,但终不能无限制的久传于世。纸、绢之类的书画作品,失之不可复得。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家传世的作品本来就少,在上述这几种情况下,只能是越来越少。对于没有印刷、更没有复印技术的北宋来说,士子们在书法的学习和启蒙时期,临摹学习的对象只能是前人的真迹,不像今天我们能十分方便、称心如意、反复大量地使用印刷品。由于朝野上下书法名迹的短缺,朝廷又以政府的名义强令收购,收藏家又秘而不传,所以流传在社会上的名家墨迹就极其罕见。不惟是一般人家的学子,就是一般的仕宦人家,要看到名家法书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淳化阁贴》诞生了。

    【北宋】《淳化阁枯》祖本卷四封面:
    2005年从美国抢救回来的《淳化阁拈》共四卷,即第四、六、七、八卷。此图是卷四之封面。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院侍书王著编成《淳化阁帖》,刻于枣木版上。宋太宗拓成阁帖赏踢近臣.《淳化阁帖》原版1032年在皇官火灾中进到损毁.因此.祖刻的《淳化阁帖》拓本变得尤为珍贵。

    《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把皇家所收藏的历代帝王墨迹(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和著名大臣以及二王的墨迹(共存书家103人,作品约420篇)汇集起来,任命翰林院侍书学士王著具体负责,按年代顺序,一件一件地摹勒于枣木板上,然后制成拓本,再装订成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法,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法书,第九、十卷为王献之法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这部囊括当时宫中所藏历代顶尖名家墨迹的汇帖,被后人称作“汇帖之祖”。((淳化阁帖))传拓的数量极其有限,一般人员是不可嗜求的。“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由于拓赐不久就停止了,流传的版本十分稀少,并有说法称阁帖的刻板,在一次宫中的火灾中不幸被焚毁,故该帖在北宋时便已十分珍贵。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称:“人间尤以官法帖为难得。”

    【北宋】《淳化阁帖》祖本.卷四《历代名臣法帖》(局部):
    《淳化阁帖》的刊刻、传布最终确立了王羲之“书圣’地位。在辑刻《阁帖》的过程中,采用“独葬二王“、“罢魁百家’的方针,凡与二王风格相异者,一概拒之门外。10卷《阁帖》.“二王”独占了5卷总共420帖中,“二王’占了233件。

    《淳化秘阁法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该帖的问世,使得大量古人书法墨迹得以保存和流传。它被后世誉为法帖之冠,其利在当时,功在千秋。它一方面诱发了刻制汇帖的风气,仅仅宋代就有《绛帖》、《潭帖》、《群玉堂帖》等。另一方面,它的刻帖传拓并印制成册的工艺,对宋代印刷技术具有启发和先导之功。因此,《阁帖》的问世,具有发生学的意义。与此同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在书法的普及和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阁帖》问世之后,官刻汇帖之风大为盛行。相继有宋大观三年(1109年)奉圣旨摹勒的《大观帖》,共10卷。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奉圣旨摹勒的《淳熙秘阁续帖》,共10卷。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周宪王临摹上石的《东书堂集古法帖》。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旨摹勒上石的《愚勤殿法帖》,共24卷。作为“千古一帝”的乾隆则把汇帖的刻制推到了极点,乾隆十二年(1747年)汇制了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共32卷。这部法帖共收集了魏、晋至明末的135位书法家的楷、行、草书作品340件,另有新题跋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共9万多字,创下了历史之最。目前,《三希堂法帖》原刻石完好地镶嵌在北京北海公园琼岛西麓的阅古楼内。楼内四壁嵌满《三希堂法帖》石刻,共495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法书石刻。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