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与吕祖谦:理学名家的书法

2019-06-19 1,137 0 举报/投诉

张栻与吕祖谦:理学名家的书法

         南宋一代,理学最盛。南宋理学,中期最盛。南宋理学家多善书法,朱熹之外,张栻和吕祖谦可为代表。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名臣张浚(1097-1164)之子。自幼随父辗转,后迁居于衡阳。绍兴二十年(1150),张浚去国,移永州旧居。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张浚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潭州,张栻随父来到长沙,寓居城南,着手创办城南书院。初以父荫补官,除右承务郎、直秘阁等。乾道五年(1169),知严州。七年(1171),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左右司侍立官,迁试尚书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八年,出知袁州。淳熙元年(1174),诏除旧职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秩满,又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再任。五年(1178),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二月病卒于江陵之府。谥宣公。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朱熹为撰《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二九《道学三》有传。
 
        张栻事迹不在政宦而在学术。寓居长沙时,问学于胡宏(五峰先生,1102-1161),胡得之甚喜,遂为湖湘学派主要传人。其创办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并先后讲学于宁乡道山、衡山南轩、湘潭碧泉等书院,声名极一时之盛,受业弟子胡大壮、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一时俊彦。尤其是与朱熹相知相交近十八年,相与唱和、相互论学,互有补益。终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史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四十四卷和《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等。

        张栻以道学鸣世,故历代论其书法,无非以德论艺,有“据德游艺,言立志通,故其遗墨,笔意俱工”云云而已。可见张栻书法以人传世,与人以书传者固然有别。岳珂当年所收“张宣公书简帖”凡六帖,均行书,可谓大观,然其似乎无一传世,也是憾事。张栻书法传世者大略如下:

         《秋晚帖》,纸本墨迹,行书。劄子一通,结衔“右承务郎、直秘阁、江淮都督府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受书人为“制置尚书契丈”。曾藏清内府,作为《宋人法书六种》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复续编·重华宫》。现藏故宫博物院,《徐邦达集四·古书画过眼要录》有影印,并考订为隆兴元年(1163)九月二十三日致虞允文者。

         《严陵帖》,又名《游从帖》,纸本墨迹,行书。劄子一通,结衔“右承务郎、试尚书左司员外郎兼侍讲”,书呈“右司台坐”。《宋人法书册》作品之一,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九册、《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等有影印,徐邦达考订为乾道八年(1172)正月致同僚前辈韩元吉。关于本帖,一个重要的信息是,札中谈到了“与令婿伯恭游从”云,伯恭者正是韩元吉的女婿、当时的著名学者吕祖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一通书札之中,涉及三位南宋文化名人,自然可宝。

         《与子澄知县书》,行书,见《凤墅帖》卷十五“南宋儒行帖”摹刻。这是一封长达五百余言的书信,无纪年,受书人“子澄”,或即临江(江西清江)静春先生刘清之(1134-1190),或为绍兴末所书。该札《南轩集》未受,然其论及学术问题多多,可谓是一通研究南宋理学的重要文献。

         据以上书迹考察,张栻行书有颜书底蕴,也受苏、黄、米时风浸染,但总体纯任自然,前期之迹近其父张浚,后期则与朱熹有相通处。

 

  

其书迹资料尚有以下诸条

       张栻乃是书因人贵。其书迹资料尚有以下诸条,据此也可知其书见重于时,且善篆书。如:乾道五年二月,张栻撰并正书《重建诸葛祠记》,立于湖南衡阳。是年春,张孝祥游荆州天庆观旧址,得《初建天庆观记》碑并唐明皇所注《道德经》行草书经幢,遂以此残碑拓本分赠张栻、朱熹等友人。乾道七年十二月,王十朋葬于乐清县左原白岩(今浙江省乐清市四都乡梅岙中塘山南嶙),汪应辰撰、张栻书、朱熹题盖《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此乃“四名志”。淳熙元年,范成大撰并书、张栻题额《黄齐墓志铭》。淳熙四年十月,张栻撰并正书《韶音洞记》,在广西桂林。淳熙五年闰六月,张栻行书《冷水岩题名》,在广西桂林;七月,朱熹撰并正书、张栻篆额《少傅刘公神道碑》(《刘子羽神道碑》),原碑现存福建武夷山武夷宫。同年,张栻撰并行书《重修宜州学记》,原在四川宜州庆远。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祖籍山东东莱,后迁河南开封。宋室南渡,始定居婺州金华(今属浙江)。因曾祖吕好问(1064-1131)南渡之初以恩封“东莱郡侯”,伯祖吕本中(1084-1145)世称“东莱先生”,故吕祖谦被称为“小东莱先生”,后世学者也称吕祖谦为“东莱先生”。吕祖谦是韩元吉之婿,先后两娶韩氏之女。早年以祖恩补将仕郎,绍兴二十七年(1157)改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三十一年(1161),为右迪功郎,授严州桐庐县尉。主管学事。隆兴元年(1163)木待问榜进士,又中博学鸿词科,两科皆优选,特授左从政郎,改差南外敦宗院宗学教授。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丁母忧,去职守制。五年(1169),有教授严州之任。六年(1170),除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并实录院检讨官。八年(1172)二月,父优,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淳熙二年(1175),因李焘之荐,召除秘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并实录院检讨官,重修《徽宗实录》,编撰《皇朝文鉴》(《宋文海》);书成,诏除直秘阁,寻主管冲佑观。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三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1179),主管武夷山冲道观。八年七月,病卒,年仅四十五岁。嘉定九年(1216),谥成,追封开封伯。后改谧忠亮。《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四》有传。

        吕氏世为显宦,八世祖吕蒙正、七世祖吕夷简、六世祖吕公弼和吕公著在北宋皆曾入朝为相,五世祖吕希哲以及曾祖吕好问、伯祖吕本中、祖父吕弼中、父亲吕大器等皆为朝廷命官。吕氏又为学术世家,《宋元学案·范吕诸儒学案》涉及其七世共十七人,而“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吕祖谦本人又早年师从三山先生林之奇,后问学于玉山先生汪应辰
和绩溪先生胡宪,可谓博综诸家。两次守制期间,以教授学业和读书著述为事。作为南宋金华学派代表人物的吕祖谦,秉承先世谦和学风。当其之世,朱熹、陆九渊、张栻等学派分立,但其为人为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化其偏,宰相之量也”,与朱熹、张栻等相游从,并称“东南三贤”,并从调和朱熹、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执出发,于淳熙二年(1175)极力促成了著名的“鹅湖之会”。
 
          吕祖谦为学,兼取朱、陆之长,主张“明理躬行”,又受永嘉学派事功学之影响,强调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浙东学派之先声。著有《诸史提要》十五卷、《东莱左氏博议》四卷、《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和《东莱集》四十卷,等等。

          吕祖谦一代名儒,自然也是书因人贵。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传世书迹凡二见:一,《文潜帖》又名《慰唁帖》,纸本墨迹,行书。书札一通,无纪年,受书人为“文潜”。为《宋人法书册》作品之一,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九册、《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等有影印,徐邦达考订为淳熙七年(1180)致时任潭州知府刘焞(字文潜)者。

其书迹资料尚有以下诸条3

       又一,《与子澄县丞书》,行书,见《凤墅帖》卷十五“南宋儒行帖”摹刻。无纪年,受书人“子澄”,也即刘清之,时任县丞,故当早于同卷所收张 栻《与子澄知县书》一札。考《宋史·刘清之传》,其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后有建德主簿、万安县丞、知宜黄县之任,孝宗朝始历太常寺主簿、通判鄂州、知衡州等任。又札中有“祖谦到官三月……但学力浅薄,有愧处甚多”,或为绍兴三十一年授桐庐县尉主管学事任上所发。察其书迹,与传世所见吕氏前辈吕公弼、吕嘉问、吕本中等人一脉相承,与其弟吕祖俭(字子约,? -1196)之迹也极为相似,可知当出家法。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