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王之外 另辟蹊径—为浪漫书风推波助澜的张瑞图

2019-06-19 805 0 举报/投诉

钟王之外 另辟蹊径—为浪漫书风推波助澜的张瑞图

    董其昌与张瑞图的书法,在晚明号称是“南张北董”。
    董其昌(1555一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张瑞图(1570一1644年),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泉州晋江人。其实他们都是江南人,都应该属于南方人。董其昌与张瑞图都在北方做官,也可以说又都是北方人。“南张北董”的说法似乎牵强。说董在北京政权身居要职,张罢归在福建老家,也不太准确。董张两人在仕途上又都极其顺利。张瑞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以廷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而中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官场得意,一路飘升,最后以礼部尚书人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但董、张的书风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如果说董温文尔雅的正统书风代表了传统士大夫基本面貌的话,那么,同样是达官贵人、高官厚禄的张瑞图的书风,竟然是愤疾的倾泻、血泪的挥洒、痛苦的呼号,是勃然不可磨灭之气的升腾,是借笔墨来冲刷自己胸中的种种块垒,字里行间毫无闲情逸致可言。即便是张瑞图于崇祯三年(1630年),因其为权贵魏忠贤题写匾额获罪而被罢官遣归,他的经历和人生痛苦与徐文长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由此,“书如其人”还是有待于进一步论证的。

    【明】张瑞图行草书五言诗轴:
    张瑞图行草书善用笔锋,落笔矫健.奇倔劲力.在晚明独树一帜。内撅风格在这篇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行笔反扣,笔画内轧.生涩劲健,力量感很强。作为一方代表.张瑞图成为晚明浪漫书风的开拓者之一。

    明代书坛崇尚柔媚书风,作品意境体现的是温雅、淡远和不激不励。张瑞图一改时弊,独有气骨,甚得时人好评。张瑞图书法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结体方面:尖锋起笔,顺势杀锋,括利横行,锋芒毕露,率意悠肆;起笔以挫笔为主,顿笔为辅,顿挫结合;行笔以撑笔为主,起伏跳跃,撑中有转,使转纵横;笔画伸展,斜倾出险,气势宏大,险中求正;点画转处用刚硬不滑的折笔;字体造型中宫紧缩,四面不展。这种裹读传统、有悖“常规”的“奇险”,让人瞳目结舌。若将他的书法与前人比较,很难找出类似的作品。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中说:“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评书帖》云:“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人神,自是不朽。”清梁峨日:“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中晚明时期的书法作品,在载体形式、笔法、墨法、结体、章法以及审美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长幅巨制代替了案头尺犊,强悍的力度、缤纷灵动的笔法和墨法以及奇险的结体造型和奔放恣肆的谋篇布局,完全打破了传统二王帖学已经趋于僵化的模式,呈现出非常活跃的自由创造状态。一时大家辈出,成就斐然。草书是明代书家的基本特色,张瑞图则更谙此道。他那磅礴的气势、娴熟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向来为人们所称道。他书写时,纵向奔腾流淌的气势一贯到底,又在横向张力上使尽技巧。在以中锋使转为传统技法的草书中,他又特别强调直人平出的侧锋和锐利方便的折笔。他的作品中,大小错杂,奇姿百出,粗头乱服,一任自然,笔尖随着感情的波澜自由跳荡,使古法为之一变。他还汲取了章草的优点来充实自己草书的艺术成份,从而使他的草书得以在书史上大放异彩。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张瑞图与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他们都是晚明以崭新的、有悖于传统的创新意识来葬送明初、中期的“八股(或台阁)”文艺思潮的主将。他们的书法是“道地”的反传统的。传统的运笔形式要求藏头护尾,转折于方圆之间,结体造型也应宽博舒展,他们却是一反常态,我行我素,不拘常法,从而构建了中国书法史上富有创新意义的浪漫书风,引领中国书法走向了时代的前沿。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