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刘墉与王梦楼

2019-06-19 922 0 举报/投诉

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刘墉与王梦楼

    黑与白,是中国书法仅有的两种色彩。黑白对比,加上墨色层次和字型变化等特征,在人的视觉中所产生的冲击力和感应力是多样的。这种冲击力和感应力的艺术效果折射到人们的审美感官并得出反映,便是我们常说的色泽显精神、燥润成意趣、浓淡出效果。    清代乾隆年间的刘墉喜用浓墨,专讲气魄,以色泽显精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与刘墉同时代的王文治则惯用淡墨,惟取风神,在轻灵虚无之中显示其意趣,与刘墉的浓墨重彩相映成趣。于是,王文治、刘墉并称于当时。《清史稿》这样记载:“文治书名并时与刘墉相将,人称之日‘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清】刘墉《杜甫诗卷》(局部):    刘墉的书法起步于赵松雪,中年后乃自成一家。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貌丰骨劲.味厚深藏.超然独处.不受古人牢笼。包世臣《艺舟双辑》中论刘文清用墨:“以浓用拙.以燥用巧,结法则打叠点画,放宽一角,使白黑相当,枯润互映.’后之书家也有恶其“浓墨’者,讥其书为“墨猪”。

    无论是“浓墨宰相”,还是“淡墨探花”,都属于帖学的范畴,这是当时的时风所致。清初号称能书者,其书法风格和师承关系,大多非“赵”即“董”。康熙爱董其昌,乾隆则喜赵子昂,上行下效,赵董书风盛行于当时的书坛。清早中期帖学流行,盖有如下缘由:一是康熙皇帝的尊董、乾隆帝的崇赵,并使之成为“干禄”书,引起了朝野趋鹜。因此,明末以董其昌为核心的华亭书派最为流行,又有大批晚明孑民活跃于清初书坛。二是出土的北朝碑版尚未被人们所重视,或未登大雅之堂。三是倪元璐、黄道周、傅山、王铎导引的明末“狂暴”情调,即新的审美思潮,与清早中期的太平盛世不太合辙。因而,清代的帖学是以柔弱的“二王”情调为基准而继续衍生的。此时涌现出了翁(方纲)、刘(石庵)、成(成亲王永星)、铁(保)及梁(同书)、王(文治)等帖学名手。其中,在民间素有良好口碑的刘墉,被推为有清一代集帖学之大成者。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随着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播出,刘墉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虽然电视剧里的刘罗锅与历史上的刘墉不尽一致,但刘墉是一个大书法家,这却是剧里剧外相一致的。

    【清】王梦楼行书《迎春词》轴:    王梦楼书法从其简静淡远的风格来看,源出蓝其昌是毫无疑问的。但从其行笔的峻利和用笔的方法来看.又是学宗李琶和张即之的,故其风姿侧重于妩媚。淡墨加妩媚.遂形成了王文治的风格基调。这与浓里、涨墨双管齐下的刘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宰相刘石庵专讲魄力.太守王梦楼专取风神.于是,就有了“浓墨宰相、淡星探花.的说法了。

    刘墉(1719一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卒溢文清。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乾隆皇帝这一爱好却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保守。刘墉善书但不随俗,初从赵孟顺人,法魏晋,学钟麟,取法董其昌,兼师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面目。    清钱泳《书学》中有云:“近日所称海内书家者,有三人焉:一为诸城刘文清公(刘墉),一为钱塘梁山舟侍中(梁同书),一为丹徒王梦楼太守(王文治)也。”包世臣《艺舟双揖》称:“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清稗类钞》称:“文清书法,论者比之于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正如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揖》中所说:“石庵亦出于董(其昌),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作行草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刘墉以其行草书而获得集大成的殊荣,那么,刘墉行草书的特点是什么呢?刘墉行草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黑”、“浓”、“重”。“黑”就是墨黑,用墨特别黑。但使用黑墨并不是刘墉的首创,因为苏轼以前书家都强调墨的黑,都以黑为尚;苏轼以前几乎没有人使用淡墨。这里,刘墉的“黑”是黑的过分,时人不接受这种黑而讥讽为“墨猪”。用墨黑必然“浓”,浓重的用笔,则更加深了黑的色调。在“黑”“浓”的同时,刘墉用笔还突出一个“重”字,于是,浓墨加黑加重的结果导致了“黑墨团团”,与他同时代的王文治的淡墨形成强烈的对比。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历经数百年之后,那些在书写风格上与时人相同、与古人相同的书家,也就是那些只有承袭的渊源关系而缺乏创新性的艺术家,必然会被淹没在书家林立的汪洋大海之中;只有刘墉这种别出心裁、异样风神者存焉。刘墉以“黑”为奇,以浓为拙,以重用巧,最终取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王文治(1730一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他乃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读、云南姚安府知府。其书法源出董其昌,上宗张即之、李琶,风姿侧媚,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并称“翁刘梁王”。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称:“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履园丛话》所云:“太守天资清妙,本学思翁,而稍沾竺江上(重光)习气。中年得张a寮(即之)真迹临摹,遂人轻桃一路,而姿态自佳,如秋娘傅粉,骨格清纤,终不庄重耳。”    王文治的书法,秀润淡雅,法度谨严,“均以秀逸见长”,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作品的格调不是浓重,而是淡逸,字里行间可以窥见王羲之与赵孟m的意韵,却很难见到颜真卿与苏东坡的气势。其字之形态能一任平和自然,不故作惊人之姿;看似寻常,但要达到此境,又并非容易。这正是其可贵之处。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