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静止的印面效果的构成分析

2019-06-19 896 0 举报/投诉

篆刻静止的印面效果的构成分析

    如前所述,抽象表现是篆刻艺术的美学基点。“取信”的历史痕迹所导致的文字(集中表现为篆书)素材的被使用,彻底杜绝了篆刻向万物殊相“近取其形”的可能性。于是,无论是古玺、汉印(图三),还是文彭、何震、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图四),我们在作品中发现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又个性各异的抽象空间的塑造。静止的印面效果向我们展示出的是强有力的空间感觉,不但是文字的空间,就是边框、残剥,都是一个个空间的暗示或凸现。在空间的更替中,隐藏着每一个艺术大师的独特美学思考。

 

 

 

 

    关于篆刻艺术那无与伦比的空间特征,我们从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首先,篆刻艺术选择篆书结构而没有选择草书作为自己的基点,其中就包含着明显的深意。流畅而富有节奏的草书与篆书相比,无论怎么说,也是染有更多的时间推移特征而较少空间的性格。心理节律轻松自如的展开,时间延拓所需要的空间的广囊,只有在巨樟大壁中才能得到保证。一个小小的方寸之间的印面是绝对缺乏这种承受力的。别说是小巧玲珑的姓名章,即使是烙马印那样的巨玺(图五),与书法绘画的丈二匹相比也显得绝对局促狭窄。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故而,我们在古代的篆刻作品中,看到的是篆书的一统天下。不要说草书根本无法存身,即便是时间属性相对隐晦的楷、隶,由于缺乏篆书那样严密、复杂,及构造框架的多层次排至,乃至构成时相对静止的特征,在篆刻领地中只能处于聊备一格的地位。空间的被绝对强调和时间的被毫不留情的削弱,使篆刻艺术在一开始就体现出与书法之间半推半就的微妙关系:共同立足于文字的抽象造形,却摒弃书法反复强调并视为生命的过程的运动。

 

        这是一种偏于一隅的追求。其次,对静止的平面构成的潜心探究,又是基于篆刻创作在外形上(印面外形框架上)的特征所致。无论是古玺汉印,还是明清闲章,我们在此中看到的另一个占绝对优势的是“方”的概念。篆刻历史上的作品,十之九是以方为限的。秦半通印虽然是长的,它却可作二次方的连续(图六),基本的构成仍然是方。肖形印以图像为主,但大量的龙、虎、车、马的肖形印也仍取方形,至若唐宋官印、元人花押,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何种格局,方的观念始终被保持着。而历史上少数不等边的自然形作品,一是永远也无法在篆刻中蔚为大观,二则永远也出不了精彩的名作。此中道理值得深思。

 

 

    依我想来,在所有图形之中,方是最富有造型感的(当然可以引申为长、扁等等)。强调建筑构架式的汉字篆书造型本身的方(方块字),与作为篆刻形式的方(方印面),其间存在着纯粹的空间塑造的理由。每一个篆书文字是一个空间元,几个文字组合成章法,又构成更大的造型空间。它们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空间至上。自然而然,在此中绝对不会出现成功的自然形印面处理和草书人印的例子,因为它们都与这一目标相悖。

 

篆刻静止的印面效果的构成分析(2)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篆刻中“空间至上”的执着追求并不排斥对时间的把握,问题只是印家们不强调而已。事实上,每一个汉字(包括篆书)的构成不可能是纯粹空间的。在构成过程的时间推移中,逐渐完成的空间序列本身留下了明显的“时间”痕迹。它具体表现为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内在呼应、前笔与后笔之间的搭连,乃至结构处理上的“势”、“力”的效果。因此,在篆刻中我们仍然可以把握形式的时间特征的真正内涵,仍然可以在玩味篆刻的空间形式美时注意到时间特征的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书法有相同之处。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区别仅仅在于,对书法的时间推移的美学内涵的欣赏往往应该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同步,它是一种移情式的“内摹仿”;而对篆刻作品中时间性的领略却偏于既成的效果的启示,与创作步骤未必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在这一点上,篆刻似乎更接近于绘画而有别于书法。因此在书法的比照下,我们自然无法指篆刻为有如音乐那样的以时间展开为特征的艺术门类。
    空间特征的显而强与时间特征的隐而弱,互为交替地作用于篆刻艺术之中,它笼罩了几千年来篆刻史的发生、发展,已经成为它赖以依存的主要基石。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它偏于造型的塑造而非过程的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它比较偏于静态的表现。

 

 

相关文章

刘海清篆刻作品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韩明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王瑧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陈振强
刀下出蹊径 印中留风情
第七届篆刻展获奖作者创作谈——朱明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