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和军:我在学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

2019-06-19 761 0 举报/投诉

  我在学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王维 陌上新离别 苍茫四郊晦 登高不见君 故山复云外 远树蔽行人 长天隐秋塞 心悲宦游子 何处飞征盖
138cm×70cm

冬夜书怀

  冬夜书怀――王维 冬宵寒且永 夜漏宫中发 草白霭繁霜 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 朱灯照华发 汉家方尚少 顾影惭朝谒 138cm×70cm

  倪和军

  清·钱泳《书学》如是说:“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所谓小篆是也。”我学习小篆确是从李斯的《泰山刻石》始。《泰山刻石》是秦“书同文”政策带来的小篆在文字应用上首批典范之作,在风格类型上它承袭了秦系文字,尤其是《石鼓文》的体式、笔法,而在秩序上表现的更为严密、平正、装饰、排叠、工稳、整饬、匀称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帝王之气,而带给人们的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在我学习临摹之时,的确下了很大功夫,但只是在结体造型上得知一二,却苦苦不得其解的是难以得其笔法和气韵。后得师友点拨,须临习汉《袁安碑》、《袁敞碑》,可得小篆率意之笔。果不然,通过反复临摹,渐悟其宽博温雅,骨力遒劲的气息以及行笔的使转起收,如见墨迹,历历可寻。笔画繁与减、直线与弧线,笔势强健遒劲,起笔转折皆有起落提按,充分表现出毛笔的弹性,使字形更为飞动,让人激动不已,夜不能寐,块然自足,临习的快乐不言而喻。

  清末民初篆书第二次昌盛繁荣期,对我的篆书学习影响甚大。初期,我大量投入了精力去临摹吸收,感悟到了邓石如把汉隶的结体和笔法运用到了小篆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赵之谦把魏碑和隶书的结体用笔,成功融合,形成了自己篆书的面貌;杨沂孙将大小篆融合为一体,自成一家;吴让之使篆书变宽博为紧密、瘦长,有玉树临风之态;而王福安把二李合之,更加稳妥,把秦汉篆书再一次推向了极致。在临习中更让我有感触的是邓散木,他完全把汉代篆书碑帖的宽博之气发挥到了极致,如二石阙、汉碑额、砖瓦等铭文与作品完美的结合,形成了不俗的效果。吴昌硕的石鼓文更不必说了,其篆书作品气度非凡,无与伦比,自出新意。通过临习,感知清代篆书大家可谓众若星汉,但他们无非是用自己的学识、修养来理解、感悟诠释古典,不断创新,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因此我似乎在这一时期找到了创作的主线,那就是回归到秦汉这篇沃土之中,大量并有目的地吸收我所需要的养分,把秦汉篆书变成自己的书写表现形式。

  每每驻足在《泰山刻石》前,看到默默耸立在岱庙东御座里的秦·李斯小篆时,虽然被岁月冲洗的只剩下了了了数字,但仍散发着雍容大度,气势袭人,一统天下的帝王之气所震撼着。《泰山刻石》,代表着皇家汉字标准规整的一种,比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和后来宋代摹石的《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对后世影响巨大。另一种则是广泛于秦社会各层所书写刻制的如诏版、权量、砖瓦、印章、镜铭等,其各具艺术特色,自然朴实,奇趣多姿,参差错落,极具艺术表现书写意趣。

  故而我现在的篆书创作也承袭了小篆的这两种特点,一种是相对工整精细,一种是相对率意奇趣。然在不经意间,二者却在相互影响着。我创作的工整一路,极力去表现静中生动、熟能见生的效果;表现率意奇趣一路,让其动中生静,充盈其间。这就是我目前追求的艺术感觉。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到,神采为上,形之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此种境界可能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达到,但我却一直追求着。在临摹吸收古人时,我注意到了篆书的“篆尚婉而通”以及“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和“用笔须如棉里铁,行笔须如蚕吐丝”等前贤们对篆书笔法的要求而作为我书写的指导,畅游在秦汉篆书的沃土中,使我笔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时而涉取李斯的整饬、婉转,时而吸收砖瓦铭的朴茂宽博之气,时而得沼版、权量的奇趣散漫之趣。明·李流芳说:“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故而我认为创作时,必须在不同阶段,吸取古人的风神气韵,让创作“时出新意”。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