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笔法之内涵

2019-06-19 674 0 举报/投诉

  □郑晓华

  我对书法笔法的探讨主要围绕书法的认知、学习、创造这三大主题,因为作为一个书法家,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我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一一阐述:

  首先,是任性还是师古的问题。所谓性,即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思维习惯。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书法应该是任性还是师古的讨论,应该任由天性、不学而为还是要先学习古法,雕琢改造自己的天性。从文献中可以了解到,东晋文献中有“书不师古、缘情弃道”的思想记载,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中也有类似记载,有习书者引班超、项羽为例,反对学习书法古法。

  从古到今,书法中就存在两种艺术观。一种是从师古到出古,另一种则是自然任意的书写。历史上成千上万的书法家都是通过师古的道路走向成功,这一种观点已经被历史所证实。而以任性的方式产生的书法作品往往很狂很怪,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情境浅俗,这样的作品也有很多。这样自然任意的书写是否能走通,导向书法艺术之路?有人借鲁迅之语“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来说明任性的方式也可有所成就。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认为以此成功的可能性很低的。清代画家王原祁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着,便无入路”。书与画是相通的,若不学习古法,就如夜行无灯,没有方向。师古的意义在于前人的探索为你提供指导和经验,避免在前人探索过的领域再一次犯错,帮助你少走弯路。在几千年的书法发展中,多数人在师古的道路上一步步走,最后成为大家。而任性书写的人们的作品却并未见留下来。书法是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但这种任性必须在经过了师古的阶段之后。任性书写固然会在摸索中获得经验,但也可能在前人失败的地方没有必要地再失败一次,这样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代价也十分大。所以,我们中国的书法史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共识,书法从师古开始,汲取前人经验,继承前人成果,走上书法艺术之路。

  其次,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在哪里?我认为在笔法,有之则为艺术,无之则为非艺术。所以,如果自己去探索的话,就没有笔法可言,没有技术规范,也就无法称之为艺术了。这种情况也比较普遍,不讲笔法,随便涂抹的作品随处可见。他们错误的认为,只要用毛笔写成,线条龙飞凤舞就是书法艺术了。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也已形成非常丰富的技术规范,书法历史的发展传承的立足点就是笔法,所以书法的起点就是讲笔法。

  所谓笔法,就是书法的规范。从甲骨文起,到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等等,中国的书法笔法一步步走向成熟,到唐代达到极致。宋代开始追求行草书的个性化,进入了书法追求风格的时代。每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在传承前人笔法的基础上开拓了自己的笔法。书法家的使命就是把传统笔法研究透,并作出带有个性的探索和拓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完成了一个书法家的使命。而临帖的意义也在于传承传统笔法。

  笔法最基本的点是懂得运笔,即下笔需有根据,“一划之间,变起伏于分秒,一点之内,书衄挫于毫芒”,对乃至一个点的书写都要有塑造的意识,不要直率简单地用笔。

  第三,从学习到创造的过程必须承古开新。清代书法家梁衍认为学书法第一阶段应初衷一家,精深有得,第二个阶段集采驻美,视野要宽,第三个阶段不掩性情,自辟门径。无论从学谁开始,书法家最后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写字是一个从入古到出古,从无我到有我的过程。学习经典到一定高度,自己的个性是无法掩盖的。从入古到出古,就是从学习到创新的过程。很多初学者就是停留在入古这一阶段无法前行,是因为临摹还不够专精,面太广,深度还不够。如遇这样的问题就要专精一点,深入钻研。

  第四,书法家掌握了技术后怎样培养情怀,从技术升华到心灵?书法在中国是一门艺术,所以中国的书法家不能只有技术,还需要有心灵的开拓,有思想,有情感,有敏锐的职业感觉。这包括:一是视觉形式的感悟力,这是在长久的临摹与观察中培养起来的洞察力与表现力;二是高超的技术,心要敏锐,手需灵巧。唐代孙过庭对技术与心灵有这样的阐述,“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技术娴熟了,笔墨飘逸,精神也会随之飞扬;三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心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悟自然,实现跨领域的思维转换,整合之前的经验,创造自己的形式。

  第五,书法家应具有怎样的心灵和眼睛?万物有灵,作为书法家、画家,就要有对自然的感悟力,以审美的眼光观察自然。中国的艺术就是以形写神,将形解构,提取意象,使之成为艺术作品。为什么中国书法能成为一门艺术,学理的根据就在此,中国的书法家们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实现了物与我的统一。所谓万法归心,一切的笔法都是为了表现内心而服务,而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又会推动你去创造形式。

  郑晓华简介:

  郑晓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师从我国书法界耆宿欧阳中石教授,199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教育部艺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秘书长,北京书法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为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等机构收藏。

  作品有:《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谱》、《艺路鸿影-----郑晓华书作》、《翰逸神飞-----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审美》、《古典书学浅探》、《艺术概论》、《中国书法史话》、《颜筋柳骨》等。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