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内容
慈禧回到北京后,从1901年到1905年,先后颁布30多道上谕,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
一、改革官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应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为适应“新政”的需要,光绪二十九年着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光绪三十一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詹事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等“冗衙”,并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虚衔、封典、翎枝、贡监”等除外)、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至此瓦解。
二、改革经济。由前一年派往英国、法国、比利时、美国、日本考察的宗室亲贵载振任商部尚书,管理商、工、矿业和铁路。并制订商法,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奖励公司章程》后经修订,还公布了《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及奖牌章程》等。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大、中城市,新的“商绅”阶层开始崛起,他们不仅跻身于传统“士绅”的行列,而且有取代“士绅”地位之势。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朝廷再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东、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学成者回国给予任用。当时以留日学生最多,许多留学生在国外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以后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力量。光绪二十九年,颁布学生章程。此时已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必须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光绪三十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近代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宣布自翌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科举的废除加速了学堂建立的步伐。据学部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万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万所,学生达156万人。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或多或少接受了西学之后,在民族危难的刺激下,逐渐走向朝廷的对立面,成为清朝统治者所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
四、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废除武科举。光绪二十九年,于北京成立练兵处,任命奕磷芾砹繁挛瘢揽岚炝繁蟪迹枷逋炖怼A繁Φ氖等ㄎ揽莆铡S至罡魇∩枇⒍搅饭斓几魇”嗔沸戮T揽陈实谋毖罅蚴亲钕瘸闪⒌男戮宄┠旮魇⌒戮嘣诖耸笨夹纬伞N嘌戮俦庑魅辏洳肌堵骄冒旆ā罚罡魇〗⑽浔秆茫髦饕鞘薪⒕卵茫汕擦粞焦庋熬隆G逋⒌木赂母铮欣谥泄碌慕蹋戮⒚挥衅鸬轿で宄持蔚淖饔茫矶嘈戮谧什准陡锩傻男亩拢渡矸辞甯锩晌逋醭木蚰谷恕
五、改革法律。光绪二十八年起,清廷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此外,还颁布了禁缠足、禁鸦片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法令。并开始编纂新法典。等等。
新政既没有起到加强清朝统治的效果,也远不足以使社会各阶级、阶层感到国家已有新的气象和起色。如果说当年光绪依靠康有为等掀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层中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那么以《辛丑条约》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赔款负担为背景,相同内容的重演已经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了。赔款、练兵、新政所需的巨额“筹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带来的些许希望。慈禧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依靠其支持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更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其次是服饰变化.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辛亥革命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通令》,严厉禁烟. 清末民初的女性 清末的中国社会众生相 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 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看中国近代社会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
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 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当时全国反对卖淫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
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 清末的工商金融 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清末学术观的变革 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 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 王国维:国学与西学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繁荣 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还出现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
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宣传欧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许多译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从中吸取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西方近代政治方案,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文艺作品也被大量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林纾,他根据别人口译,把外国作品翻译成中国的古文.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莎士比亚全集 狄更斯作品选 巴尔扎克作品选
此外,出现了现代话剧和新式音乐,当时“学堂乐歌”的创作大为盛行,出版了不少课堂歌曲的教材.在美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于创新的画家.如李叔同、吴昌硕、高剑父、刘海粟等.蔡元培则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对国民进行美术教育.
新闻出版业的进步 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等人联合创建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只有印刷所,后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企业.1921年1月,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人创办中华书局.它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身,是民国初年影响极大的近代出版企业.民营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教会和官办的出版机构.
革命派在活动期间,也促进了出版活动.如1902年陈范创办《苏报》,聘请章太炎任主笔,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文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据推算,当时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有1000余种.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 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情形(图片)
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速发展,到1909年,全国各类小学已达5万多所,高等学校123所.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朝廷还先后派遣青年学生和官员出国留学,民间也大量出现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在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成为中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 张之洞与晚清学部 京师大学堂章程
民国政府对清末的教育体制又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新教育机构.如将学堂改称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废止读经,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禁止体罚,取消清朝贵胄学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学部教育宗旨中关于“忠君、尊孔”的内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订学制.初小4年为义务教育,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师范学校本科4年等.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补充已公布的《学校系统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记 清末新式教科书的编写与启示
%C7%E5%C4%A9%C3%F1%B3%F5%D6%D0%B9%FA%C9%E7%BB%E1%C9%FA%BB%EE&cl=3
最佳答案检举 隐藏 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
一、照相与电影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三、服饰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人们的服饰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服是西方人的传统服装.由于设计科学,穿着方便,逐渐被广大中国人接受,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服已经在中国城市中十分盛行了.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由于孙中山的创制和带头穿着而得名.它是西服与中式服装的完美结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革命的象征,其阶级性与西服完全相反.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是由当时的人们吸取了西洋服装的特点,对满族女子的旗袍加以改良而成.后又经改革发展成为流行至今的旗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服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服饰.
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乐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