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生在蜀地的苏东坡,盛赞苦笋“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岩蜜十发甜”。
在后人眼里,这个美食家不止留下了红烧肘子,还留下了“笋烧肉”的精妙配搭。
东坡先生说“若要不俗又不瘦,顿顿笋烧肉”,切得薄薄的五花肉,和着苦笋片清炒,肉片不腻人,笋片不寡油,两得其宜。
黄庭坚也爱吃苦笋。
他笔下的苦笋,苦中带甜、爽口脆嫩、温润宜人,仿若一位温婉佳人,朴实娴静、宜室宜家。
川人所在的蜀地,苦笋算不得稀罕物,峨眉山、乐山皆为盛产之地。
蜀南山多、水多,依山傍水,故时时能见翠竹的身影。
及至春末夏初,一枚枚笋苞从土里迸出来,宛如明珠、白玉。
陆游说它“薏实炊明珠,苦笋馔白玉......山深少盐酪,淡薄至味足”,就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