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虽石制音犹响—春秋战国中后期书法

2019-06-19 874 0 举报/投诉

鼓虽石制音犹响—春秋战国中后期书法

    商和西周时期己有石刻文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字数较多、成系统的石刻文字。最为典型的就是战国的《石鼓文》。    《石鼓文》(图1-7)为战国时代秦国石刻,因其形似鼓状而得名。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石鼓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峙原,唐初被发现时,即有人制作了拓本。石鼓共有十枚,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石质为花岗岩,圆顶平底。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大篆)刻四言诗一首,共10首。由于时间久远,经风历雨,字迹已经剥泐严重,其中一石己一字无存。石鼓上的文字是传世最早的石刻篆书,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石与形,诗与文浑然一体,古朴雄浑。字的结体方正匀整,宽舒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厚重,字里行间已经显现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石鼓文》上承“古文”,下启小篆。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石鼓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诅楚文》是与《石鼓文》相近的又一战国石刻名作,约刻于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至武王元年(公元前312年一公元前310年)之间,属战国中后期,为秦王祀神以诅咒楚国的石刻。石刻均以所祀神的名字来命名,内容从本类同。原石均己不存,如今,可见到的是摹刻在《绛帖》和《汝帖》上的北宋时的三块石刻,分别是《告巫咸文》、《大沈厥漱文》、《亚驼文》,字体精严,线条骨力洞达。    从《石鼓文》、《诅楚文》开始,石刻文字逐渐发展起来,在青铜器铭刻之外,展示出另一种艺术风貌。这主要得力于石刻较青铜冶炼的便捷性。铜器地位狭小,冶铸工序繁,需要特殊条件,逐渐举露出不适宜。石刻正趁此机会,一步步壮大自己。到秦汉之际,已是鸿篇巨制了。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