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末期书法大家蔡邕

2019-06-19 1,072 0 举报/投诉

汉代末期书法大家蔡邕

    蔡邕(133-192)字伯嘈.陈留围(今河南祀县南)人。灵帝建宁三年(170)拜为东观议郎。后因上书论朝纲阙失,被诬流放,遇赦后,流亡江湖十徐年。汉末董卓专权时,被迫任侍御史,拜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卓被诛后,蔡邕为王允所捕,卒于狱中。《后汉书·蔡邕传》说他:“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经学深奥。”堪称汉末杰出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在书法上,他兼善诸体。虽然出于政治立场,蔡琶曾代表保守势力,反对鸿都门学的艺术家,但这并不妨碍其本身是一位艺术家。然而,其一生的艺术主张曾打上儒家正统思想的烙印,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蔡邕善篆书,“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因此他的篆书是一种融合古今的风格类型,史载他还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写字而获得创作灵感,创造出一种特殊趣味的“飞白书”。这种创造可视作早期文人书家向民间学习的典型事例。飞白书流行于魏晋,直到唐代仍有不少作品。
    蔡邕最长于隶书,“熹平四年(175)……(邕)奏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徐辆,填塞街陌。”传世和后世出土的《熹平石经》,一般认为蔡邕参与了书写,但并非出自他一人之手。蔡邕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表,创立《熹平石经》的目的,主要是正经文、正文字,其严肃的功用性比其艺术性显然重要得多。因此《熹平石经》正襟危坐,当归人“馆阁”一脉,它代表隶书进入了最规范和整伤的时代。《熹平石经》之后,隶书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蔡邕,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传为他所著的《篆势》被收入卫恒《四体书势》,《笔论》和《九势》两篇则收人宋代陈思所辑的《书苑着华》。〔今均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版《历代书法论文选)))虽有真伪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大抵与蔡邕,思想(或汉末书家思想)契合。这些文章中的基本美学观在书法理论发展史上也产生过相当的影响,故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蔡邕书论所涉及的书法美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势”与“力”的美学范畴。如:“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其间“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一语,乃蔡邕以《易经》为哲学根据提出的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关于“势”与“力”的美学范畴,虽有崔缓阐述在前,但蔡邕的论述,更加明确清晰。这种审美观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以后书论中流行的“笔势论”“体势论”“骨气论”“骨力论”,以及诸如“骨丰肉润”说等,均导源于此。
    其二,从“势”与“力”的美学立场出发,蔡a在其书论中还阐述了“用笔”之法,即: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等“九势”。其中关于中锋运笔的论述,即“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对后世影响最大。蔡邕以笔法作为书法中“势”与“力”的立足点与核心理论问题,反映了汉末书法家对笔法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历史上最初的笔法理论的建设。
    其三,蔡邕还从书法艺术创作的主体—“人”的角度,论及了书法家在书法艺术活动中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悠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笔论)))这段文字反映了书法发展中,由重法天象地.转为重抒发人(书者)的内心情感,体现了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即既合乎“自然”又必合乎人的本性。蔡邕重视创作者主体还表现在注重艺术家创作中的内心体验和直觉,他又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口不出言,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些精辟的论述,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书法创作论。
    蔡邕,留给后世的史料,主要是关于篆隶,在书体大变革的时代,他对新体似乎并无建树。其飞白书是以隶书写成,还是以楷、行写成,也无从考察。换言之,他构成的书法流派主要是隶书的流派,后世不以隶书为其主要代表的书家如钟、卫夫人、王羲之。在旧体方面都受到过他的影响。而当魏晋隶书走下坡路时,其流派的延伸也就逐渐隐到了历史舞台的背后,但是在魏晋文人书法流派的发展中,蔡邕几乎无处不在,究其因乃是他在流派书法的承递中,突出占据了笔法传授的要位。
    东汉的文人书法流派,是中国书法史上文人书法流派沿革长河的开端。

 

书法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