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论“书乾坤之阴阳”

2019-06-19 1,174 0 举报/投诉

蔡邕论“书乾坤之阴阳”

    蔡邕(公元132-192)汉末辞赋学家、书法家、“妙操音律”、“善鼓琴”的音乐家,在书学方面,留传下来比较可靠的著作有《篆势》、《笔赋》等。另有《笔论》、《九势》两篇,据考证,伪托的可能性极大,很难据以作为汉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见识、书法美学思想来认识。
    以《笔论》为例,可以说这是一篇文不对题的文章。全文没有统一的中心,而且没有一个字是论“笔”的。作为辞赋学家的蔡琶,显然不会这样立题撰文或给自己写好的文章这样命题。该文至少讲有三个互不联系的间题,第一个说: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态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亨,虽中山兔毫
    不能佳也。
 
意思说:写字前,心理放松,不要有负担,否则有再好的书写工具也写不好字。
    这话对那些书写时心理有负担,放不开笔的人来说,是可以的。可是在书法主要为实用,甚至为急用而不是为审美而存在的时代,这就不是主要问题了。
    接着下面又说: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时至    尊,则无不善矣。

    这就不是书家的真实书法经验了。这几句话粗枝大叶吟吟,似也无大问题,但稍稍琢磨,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书法经验,就觉不是那回事了:在欲书之前,仅仅“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就能“无不善”吗?
    更为荒唐的是后面这一段: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外若起,若愁若
    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
    可象者,方得谓之书夹。

    一、作书,在书者对书法形象有了日益自觉的审美要求以后,确实很讲求每个字结体的形式感、形象感,但是不是一定要在书写之前想到让每个字那么多样式,特别是“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就能为之书?二、至于说到“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就更没道理了。因为任书者怎么胡涂乱画,所成之迹,与世事万象,总会“有可象者”,无一可似者殊不可能,如古人所称的乱鸡窝、墨猪等等,但能说这就“谓之书”了吗?
    不从史料真实性的考证上,仅从简单的书写经验上分析,作为一代辞赋学家书法大家的蔡邕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殊不可能。
    但是这种文章却从唐代起,就开始流传。(张彦远编选《法书要录》中就记有其篇名,只因怀疑它的真实性,未予收录)。我们也认定该文属于伪托, 不将它作为认识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书法艺术追求的论据。为什么我们又在这里提及它呢?一是因为在这篇文字里,第一次提出了创作心态问题,也第一次提出了书法形象的审美追求问题。蔡邕虽不曾有这篇具体的文章,其平日流露的书法感受、见识,被身边人事后记录、整理,仍以其名义留存,就像孔子弟子集《论语》一样,也不是没有可能。从这两个命题第一次见诸文字的意义上,本书还是在这里记存了这篇文字,并作了时代意义的分析。
 
关连: 书法

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徐本一书法作品

田英章书法作品欣赏
欧阳中石书法作品
 

蔡邕论“书乾坤之阴阳”(2)

 
 

    同样的理由,下面我们又引来了《九势》。也怀疑该篇不可能出自蔡邕笔下。最充分的理由是:一、蔡邕生活的时代是隶书通行的时代,篆体还在一定场合应用,草书开始出现,正书根本没有出现,纸张的运用还不广泛,而“九势”中所讲的一些笔势,恰只能出现在平铺的纸上正字的书写,如“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耀之内”,按蔡邕在世时,纸张书写还不是书法的主要方式,“藏头”、“护尾”既不是篆也不是隶体用笔的基本方法,而是正书的基本笔法。三、在篆隶的书写中也无“啄”、“磔”,更无“竖笔紧趯”“趯”是草、正、行体的笔法。蔡邕怎么可能在没有见到正行字体之前,就能总结出只有正行书写才能有的笔势呢?最大的可能是:蔡邕口头上谈到过一些用笔经验之类,辗转相传,来到唐代,书法大盛,人们在蔡琶谈书理、讲用笔的基础上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就开始总结、整理。为了增强这些经验的权威性,辑录者把它归结到蔡邕名下。可以该文的最后一例: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姜功多,即造妙境耳。
 
    这能是蔡邕的口吻吗?比蔡邕更早的“古人”是谁?他们在只有篆隶的书写时能用得出这些技法吗?
    但是就在这荒谬的经不住历史检验的“九势”中(文题也是后来者拟的)却有此前其他书论中未曾有过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论述。如: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遇。帷笔软则奇怪生焉。

    第一句话,明确提出:书之理从自然来。也就是说:书法所讲求、所遵循的运笔、结体之理得自客观自然。这个认识很正确、很深刻。此前的书论中未曾有过。按蔡邕有《笔赋》,是公认为蔡氏所撰且比较可靠的一篇文章,是赞颂毛笔功能的,其中有“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两句。后一句讲的是所书文字的功能,与书法并不相干。但前一句却实实在在是讲书法,讲书法之理,讲书法的构成体现了乾坤之阴阳矛盾统一之理,与这里的话同一意思,故可以反映这些话可能出自蔡氏。而且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好的生发:有自然存在,就有阴阳的矛盾存在。既有阴阳统一的矛盾运动,就有了世事万殊,就有了书法的形与势。这一观点,直到今天,对于人们认识书法艺术构成的基本原理也是有实际意义的。
    至于接下来讲“藏头护尾”,以求“力在字中”和“下笔用力”,以求“肌肤之丽”,表述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笔画中的力感,并非就是靠“藏头护尾”来创造。但是,就在这几句话里,他提出了书法艺术创造中所必须把握的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书写中用笔的力感,另一个则是力的讲求又是为了使点画取得“肌肤之丽”,也就是有生命形质意味。从汉代的书法成就看,那让后来者感到不可企及的许多碑石书迹,使我们无法不相信这种观点见识产生的可能。所以经反复考虑后,仍把这两篇文章中那些未见于前人书学论著极为价值的观点,仍作为汉代人的书法美学思想保留在这里。
    相反,那确为蔡氏所撰的《篆势》,这里就不引来论述了。因为那不仅是受崔文的启发,而且分明是套崔缓《草书势》的架式,按照崔的见识写出的一篇并无新见识的文章,如果不题作“篆势”,真不知它究竟讲的什么。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