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南北朝时期书法 异质风流

2019-06-19 990 0 举报/投诉

汉晋南北朝时期书法 异质风流
    汉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大失书家群体的形成和“翰墨之道”的流向,书法的不平衡状态亦随之显现,美感品质亦多差异。以其与书法史发展和传统组系的形成关联密切,是以为之单独讨论。
1、清流书法
    汉律明确以秦书八体考课取士9,是一个反复强调规范的过程;“善史书”的赏悦和评说.则是在规范中不断确立楷模的过程;从正字正体到取尚草书的转化,是‘瀚墨之道”兴起的过程;从“翰墨之道”到书家群体的涌现,是书法以全新的艺术标准导引其社会化发展的成熟过程;从反对鸿都门学,到“虫篆者小学之所宗,草隶者士人之所尚”愈的选择,是士大夫清流书家群体最终明确以尺犊章表相尚的过程。清流书法,即名门世族书法。魏晋世族不仅掌握政治军事、思想文化,而且能把魏晋风度凝结成一定的形质和精神风貌,在书法艺术中得以展现,进而导引时尚,成为干载以下心追手摹的楷模。
    孙过庭《书谱》开篇即言:“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非常简要地概括出“翰墨之道”的终极丰碑。其后复云:
    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都、皮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握其风味。
    其后规模传承,江东五朝书法风流,尽在于斯。阮元《南北书派论》认为:“慕羲、献者,惟尊南派,故窦笨《述书赋》自周至唐二百七人之中,列晋、宋、齐、梁、陈一百四十五人,于北齐只列一人,其风流派别可想见矣。”虽有偏爱,但五朝书法之盛,也是事实。又其《北碑南帖论》云:
    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所携者,帖也。
    且以南朝软禁碑刻之事,是以碑喝绝少,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所言五朝书法风尚及其缘委颇是,尤以新体导引潮流、不似北碑犹存隶古之滞后现象的看法为灼见。    五朝书法不重寒门庶族及文吏,亦不为碑榜事,此乃清流标榜,自高位置。《颜氏家训·慕贤》云: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视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
   书随人贱,取舍已非艺术标准。其实,文吏以技能干禄,往往有其过人之处,且为数众多,不乏善书俊彦,是社会地位使其寂寂无闻,书亦不传。以此.上溯,则东汉《华山庙碑》为书佐郭香察书,《西狭颂》为从史仇靖书.《郙阁颂》为仇靖颂文、故吏仇m书。如以汉碑多系门生故吏所立而量说之,则如书佐、从史等下层文吏之书写者正多,八分在史书之列,理当普之。由此可见,东汉’‘翰墨之道”的重心,亦在尺牍。
2、工匠作品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料当中,出土之金石砖瓦等各种工Lff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世作品,如汉代刻石的一部分、北朝至唐代造像记的大部分及其他刻石题记等,都可以归人其中。它们的书写与刻、铸、模制工艺自成系统,其书体及作品风格均来自系统内部的传承,包括世守其业的父子兄弟相传、或师徒相传的字样和设计草本,故能独立于知识阶层笔下的书体演进之外,超然于文字考课制度之外,表现为滞后与稳定,变化而多装饰,颇具特色。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1)泛隶书化现象    在秦权量诏版刻铭当中,二世元年补刻辞多为半篆半隶的式样,此本为应急简化,西汉中晚期却成为帝王作器题铭的常见形式。且汉器工美,已能使篆隶融合如一,显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汉代镜铭、砖文中也能看到。以其出于尚方内府,后世遂以“尚方大篆’.名之。。与此同时,还有一种隶书的刻款形式,字形方正或扁平,但少曲线,无波挑,与成帝河平三年《麃孝禹刻石》风格一致,向下则有东汉的《裴岑碑》《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东晋《高句丽好太王碑》等刻石及相当数量的砖文。对此,旧说名其为“古隶”,我们则称其为“旧体铭石书”,以区别于八分铭石书。    上述两类作品,与简犊帛书中的古隶、八分均不相同,而又都和隶书有关,我们以“泛隶书化现象”视之。其后,在两晋、北朝碑刻、砖石墓志、摩崖、造像记等被归人楷书的作品中,常见横画圭角四出、撇捺略具挑法的式样,它们本有八分铭石书的痕迹,凿刻时被工匠夸大变形,成为一种风气,属于另一种“泛隶书化现象”。摩崖大字多圈,其中隶意一望即知,也可以归人此类。又,敦煌出土晋人手抄本《三国志》,北朝写经的一部分,都有简略的隶书痕迹,若放大书写至出土书丹墓志的程度,大都可以作为未经凿刻变形的前期形态。如此,则佣书与工匠在书法上的同异之点,亦不难辨别。
    {2)装饰书体冬
    从春秋战国开始,装饰书体即成为工匠题铭的一个重要方面。器主均为王公贵族,由兼擅书画的工匠精心设计,铸后施以嵌错工艺,取金银为饰,使题铭富丽堂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两件铜壶,凤纹书与战国以来的漆绘图案大体相同,表明工匠所用纹样之传承的一致性;凤鱼篆字形以小篆为基础,再经过纹样化变形及增饰物象而成。推而广’之,则砖、瓦、私印、镜铭等亦均采用装饰性书体,且以行业有别,工匠之人群组合与传承线索也随之不同,致使作品风格各异,自成系统。    汉砖装饰性书体仅见虫书,主要有共种类型。一是曲线饱满密填,字以小篆为基础而斟酌变化;二是间隶虫书,即作品中杂用装饰隶字或隶势,后世凡与隶书有关的装饰性书体,均祖述r此;三是省变图案化虫书。瓦当字形多取小篆,布局有正视、环侧、辐聚三类,装饰手法颇富变化。汉代铜镜字皆铸铭,书体、风格多变,极具装饰性。汉印虫书屈曲密填,鸟书多简,为其后鹊头书所本。汉砖题铭中还有填篆,采用变形、羡画等装饰形式,风格类于印文。工匠之作,本为尚方内府、王公贵族所用,后则逐渐流传,进人日常生活,仿效之风亦随之渐起。汉晋南朝士人参与装饰书体,其方法亦当本此而发展。
    (3)师法传承的影响
    汉晋南北朝时期,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有时甚至近于奴隶。按照法律规定,工匠不能迁居,不能改行他业,子弟不能人学就读,必须习其父兄所业。他们由各级政府直接管辖,属于国家的特殊财富。在这种严格控制之下,工匠世守其业,职业技能通过父子师徒的传承关系来获得,如此,则使其文字与书法有独立于知识阶层潮流之外的特色。例如,在用字上,多俗字、讹形、妄改;在书体上,日常用字呈明显的滞后状态与稳定性,装饰书体则以其天然地兼具书画之能,借助图案纹样处颇多,新奇的变化也多;在书法.I几,多稚拙鄙陋之作,或为巧饰经营,精粗之间带有两极倾向;在作品风格与美感上,往往表现出制作工艺的附加特征,即使是凿刻他人作品,也很难掩饰其职业习惯,等等。
3、地域差异
    书法史上的地域差异有二:一为文化中心与边远地区,二为政治分立所致。后者有两次集中的表现;一是春秋战国,二是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论于学术价值和影响,以后者为最。汉魏西晋的文化中在黄河流域,是以碑码煌煌,名家济济。江南地区,汉时仅见《三老讳字忌日记》等数石,东吴书家仅皇象等数人能够跻身胜流:巴蜀之地,汉石工匠题记颇多,艺术则乏善可陈:《冯焕阅》以单线条作简书风格,《高颐阅》以稚笔拟八分,作者均属于工匠之流。《王孝渊画像碑》署工名“张伯严”,《樊敏碑》署“造石工刘盛息操书”,尤能见其风俗不重碑竭书法,任由工匠为之。蜀国书家见于载籍者亦少。西北汉石,如《沙南侯获碑》《裴岑碑》等,除与中原表现为技艺高低之差外,其滞后及风格还可能反映阶层的书法差异。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晋室南渡,文化中心亦随之转移到长江中下游,以世族思想文化为底蕴的书法风流,尽在于是。北方十六国战乱,不暇讲习文字,逢论书法。论其地位,或许可胜边远一筹。南朝书法,秉承二王遗风,“翰墨之道”亦渐弘扬;北魏孝文帝南都洛阳,.义化得以复苏,书法亦能创立规模,其后齐周绍续,而终无沦书之雅。相比之下,南文北质,各擅其美,但十大夫书家基于自身立场和价值取向,奉江左书法为正朔,北质亦渐为文饰所掩,书风重归一元。    南北书风的差异是就其大格局而言,各自亦均有中心与边远之别,南北之间也有一此相同之处。例如,二王楷书风靡江左,清流无不研习,与之同时的T氏家族墓志砖等作品的书刻表现为工匠阶层的滞后,发现于云南的“二爨”、四川的《权杨阳神道阅),则属于边远的滞后。并且,这两类均以工匠的刻制工艺而显示出同于北派的风格。北朝书法以河洛为中心,向东则山左稍逊,辽西已成边远;向西,次第为甘陇、新疆,情况近似。了解这些,南可以二工为标准,用以址说书体演进和书法风尚;北以魏碑体及王公贵族碑志为标准,通理上下左右,兼为摩崖、造像、写经等确立基调。

汉晋南北朝时期书法 异质风流(2)

    刘熙载《艺概·书概》评云:“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按,后世所见五朝名迹,均唐摹和刻帖,骨丰肉润,点画圆美,故有“韵胜”、“温雅”之评,若由北朝匠人刻之。则未必如是形、如是评。北书刀斧之迹甚重,是所谓“骨胜”,乃皮相之言,如论其体势开阔雄健,大体似之。如果使南北书法在近于可比的同一层面上进行评说.则北朝碑版应取洛阳周围出上的元姓贵族慕志。它们数量大,刻工较为精细,风格相近,应能代表北魏士人书法的一般状态和官方所认可的楷式标准。其他书字工美的i-.流社会所用碑志,亦当作如是观。沦其品质,它们也具有雅文化的特征,只是取尚有异。又,阮元《南北书派论》云:
    至北朝诸书家,凡见于北朝正史、《隋书》本传者,但云‘’世习镬、卫、索靖‘’“工书”’‘善草索”“工行草”.‘长于碑榜”诸语而尸J,绝无一语及于师法羲、献。正史具在,可按而知。此实北派所分,非敢臆为区别。
    北朝碑志之盛,与鲜卑慕习汉文化有关,造像记、摩崖刻经和写经,则系大兴佛教所致,均实用使然。至于行草尺犊,恐非其所尚所长,偶有所善,亦难成风气,难步江左清流的后尘。又,《周书·王褒传》载其人降北周,太祖授以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高位,世宗笃好文学,尤加亲待。《颜氏家训·杂艺》述云:
    王褒地胃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喝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日:“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
    王褒仕梁,书法规模其姑父萧子霎,善草、楷,名重于时,《书断》列人“能品”。然其所善,乃7 !-左风流,尺犊章表,潇洒纵横,寄情怡性,乐而不知为累。北书崇尚碑志,身居高位,亦不免人乡随俗,临石丹,辛苦劳碌,为人役使,南北书法之风气、际遇差异若此!如仍用其所长,又何悔恨之有。又,《周书·赵文深传》云:
    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道被遐弃。文深惭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榜,余人犹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宫殿楼阁,皆其迹也。
    赵氏长于碑榜,乃从北派积习,而碑榜书法本为江左清流所短,故尔王褒亦须避让。至于赵氏舍长就短,从俗改习王褒而致邯郸之讥,是不知南北书法趣旨原本大殊,这种地域文化的深层隔膜,经过隋朝四十年的融会磨合,始渐告消逝。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