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大戟 离经叛道—黄庭坚崭新的线条语言形式

2019-06-19 965 0 举报/投诉

长枪大戟 离经叛道—黄庭坚崭新的线条语言形式

    黄庭坚独特的书法线条,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离经叛道的。他那被称为“长枪大戟”般的线条,完全远离了正统的温润含蓄和锋芒内敛的意蕴。黄庭坚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个性,以其天才的创造力和超群的技能所演绎出的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的书法线条语言,将书法这种线条艺术的神秘莫测、抽象玄妙的艺术形式渲染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宋代四大书法家中,黄山谷是极为特殊的一位。就风格特征而言,黄庭坚与蔡君漠一样是属于“法古”一派的,但黄庭坚却能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独辟蹊径,大胆创新,蔡襄则逐渐演变成为古典正统的代表。可以说,蔡、黄各占了一极。

    【北宋】黄庭坚《华严疏卷》(局部):
    《华严疏卷》大约书于熙宁、元丰年间,是黄庭坚中年所书。绞本,行书,纵25.!厘米,横!15厘米。全文19行,凡113宇。其行书昂扬郁拔、神闲愈橄、入门自媚的态势已基本得以显现。这是他以禅学入书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

    黄庭坚由于得到当时大文豪苏东坡的赏识,遂与东坡有师生之谊。他与当时的张来、晃补之、秦观同游学于苏东坡门下,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因此,他在政治上也同苏东坡有同样的见解,其仕途命运也与苏东坡紧密相连以致于共同沉浮。他的诗、文、书、画无不受到苏东坡的影响。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黄庭坚和苏东坡一样,不仅师法古人,从古碑古帖中吸取前人的精华。他更能融合己意,力求突破,终于创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而自成一家。他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
    黄庭坚无论是行书、草书还是楷书,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得力于笔势开张、点画飞动的六朝摩崖石刻《痊鹤铭》。他对此铭极为推崇,曾有“大字无过《痊鹤铭))"的评语。此铭一经黄庭坚的重塑与再造,便形成了黄庭坚特有的品质:点画采用中宫紧密的结构,从中间向四外放射,无论笔画长短,都结于字中间的圆心。这种辐射式的结构,字心紧密稳实,向外拓展的笔画又显得潇洒飞扬。由于汉字结构本身的多样性,用这种处理方法,将其排列在一起,就造成了一种顾盼生姿、浑融有致的效果。黄庭坚的书法运笔从容徐迁,略带生涩之意,结构略成“敬侧”之势,结体舒展自如,满篇文字都好像在翩翩起舞,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愉悦之感。黄庭坚即超脱了潇洒、俊妍、匀整的“王字”,又摆脱了骨力开张、饱满丰腆的“颜柳”体势,以其莱瞥不驯的反叛品格昭示后人。

    【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黄庭坚晚年在《书家弟幼安作草后》中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李横于胸中。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髻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炙。’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是他晚年抄录的自作诗,其线条险劲锋利而偏于瘦硬,与传统线条的圆润、清媚的审美要求相左,虽瘦硬却不显单调。在其逆锋涩行,纵笔取势之时,加以微妙的点画横向蠕动,使笔画的体积产生变化,显示出一种特有的立体感、浮雕感。此种极富质感的线条,到后来被崇尚碑学的李瑞清、康有为等人着意予以强化。李瑞清天资不济,过分夸张而流于做作;康有为则得以继承、发展,使其越发自然、含蓄、古朴而大气磅礴。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如果说米带、蔡襄是以指归二王传统而扬名于世,从而确立他们在书史上地位的话,那么苏轼、黄庭坚则是以全新的美学思想—不尚完美,不拘成法,藐视技巧,来臆造书法而走向了前卫。黄庭坚与苏轼在书学理论上是基本一致的。苏东坡有“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艺术追求。黄庭坚《书家弟幼安作草后》中则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遇纸则书,纸尽而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由此可见,苏、黄的艺术理论是极为相近的,都是从“有法”中求“无法”,又从“无法”中求“有法”。
    黄庭坚与苏轼一样,他们的“无法”不是无视传统,而是从传统的“有法”中来,进而追求“无法”之法的。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导源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但又不拘泥于大王。他向王羲之的学习首先是虔诚的,正如他的一段题跋所云:“《兰亭集序》,王右军平生最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他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并没有被这种崇拜心理所束缚。他说:“《兰亭集序》虽是真行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不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智,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集序》者,多此也。”在这里,黄庭坚给后人指出了一条学习书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古人法帖,“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这一观点在晚明浪漫书风兴盛时期得以发扬光大。黄庭坚线条“长枪大戟”的独创性,似乎在表面上与温文尔雅的大王书法不那么相干,但我们从其大量的书法作品中不难发现,山谷老人书法后面确实存在王羲之书法的影子。黄庭坚的书法不仅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浓纤得中、简切流美、初发芙蓉”的美,更重要的是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丰富、拓展了王羲之的书法,’从而使自己的书法纵横开阖而自成一格。莫言书法作品。
    书法最忌“俗书”,作品一旦变俗,就不可救药。黄庭坚论书,基本上就是围绕“俗”与“不俗”展开的。他对“俗”是深恶痛绝的。他自述学书经过:“余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他又曾说:“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书法最怕一个“俗”字,要杜绝俗书,必须师法传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刻苦地下书外功夫。
    要“绝俗”,首先处世为人“绝俗”,先成为不俗的人。学习书法对人的心胸品德要求很高,作书先做人。后世有所谓“书如其人”,“书如其心”。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个人道德、文章的综合表现。一个书法家的成功,不仅在于书写技能的磨炼,更重要的是自身修养、思想境界的不断升华。黄庭坚对此作出了回答:“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日: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平居终日,如舍瓦石,临事一筹不画,此俗人也。”要克服一个俗字,他警告人们“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俗气”在黄庭坚的眼中是致命的东西,这大概与当时初步盛行的帖学有直接的关系。他在《题东坡字后》中有云:“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黄庭坚认为,东坡的字好,就是无一点儿俗气。脱俗,就必须笔圆而韵胜。他认为“晋二王以来,唯颜鲁公与杨少师绝尘”,“大抵更无一点一画俗气”。他认为颜真卿、杨凝式不俗,所以推崇他们,并努力向他们学习,从中借鉴他们的不俗。
    颠旭狂素之后,能以狂草名家的,一般认为就是这位即不“颠”也不“狂”的黄庭坚了。黄庭坚的草书渊源,用他自己的话说,早年学周越,后学苏子美,最终得唐人张长史、僧怀素、高闲等人的真谛。莫言书法。
    在黄庭坚看来,他最推崇的草书大家就是颠旭狂素,并把自己和这两位大师相提并论。他在《跋此君轩诗》中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徐碌碌耳。”黄庭坚之所以如此自负,不让古人,就在于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创新价值。他受到颠旭狂素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已有的成法,在劲健的长横、大撇的框架之下,一反张旭、怀素的盘旋缠绕之态,使草法为之一变。他的线条时断时连,向背起倒,提按转折,使得线条丰富凝重,活泼潇洒,变化莫测,在先贤颠旭狂素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长枪大戟 离经叛道—黄庭坚崭新的线条语言形式(2)

    黄庭坚草书极具抒情品格和浓郁的浪漫气息,信手挥洒点皱,点画跳跃激荡,无不显示出他用笔的随意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他在章法上随机组合,因势利导,使整体布局纵横奇宕,开阖自如,断而欲连,连而更断。纵横飘宕的长画,在紧凑的一行字中,时而一现,划出一片亮丽的空间;行列的纵横歌侧、结字的长短参差、用笔的大开大阖,使整篇作品气势恢弘,节奏明快,显示出以情驭笔、以笔写情的浪漫气息。与张旭、怀素的狂绕奔驰和放纵飞扬相比,黄庭坚的狂草更显理性化。他以其潇洒的“君子之气”完成了他的抒情的格调。

    黄庭坚的草书以《李白忆旧游诗帖》最有个性。此帖中的点和短画依结构变化随物赋形,任意洒落,粗看全似不经意的放纵—点画狼藉一片,间有龙蛇挂树般的长画穿插其间,造成了一种奇崛烂漫的景观。这是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在具体的学习书法方面,黄庭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跋与张载熙书卷后》中有云:“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人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在学习上,黄庭坚还特别注重不断地查找自己的不足,经常地反省自己,及时地进行总结。他在《书右军文赋后》中有云:“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耳。”
    一个书法家的书风,也就是其书法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用笔特点上。黄庭坚尝云“学书欲先知用笔之法”,“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黄庭坚的用笔过程,是他不断否定自己又不断地向古人学习的过程。对此他曾如是a:“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己意成,久之或不自识。”
    黄庭坚在笔法上,以篆人草,以中锋用笔为主,很少像苏轼那样去按笔,即极少用毫。他执笔又和苏轼相反,不是低抓毛笔,而是高执笔,以“指点江山”的架势进行书写创作。因此,其力量很容易倾注于纸上。行笔时毛笔自然振荡应手,笔画能直中虬曲,自如的线条里富有很多的内涵,显得遒劲婉通,奇逸洒脱,独创一格。
    黄山谷行草书的结构,自由奔放,开张态肆,随意所适,扭曲盘结,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动荡感。体势左右展开,动荡感和平衡感互启,以动取胜,斜正变化自如,富有自然的、强烈的振动韵律。在此时我们才体会到作者随手拈来、“偶然欲书”的自然气息。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黄庭坚在草书的章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的草书线条很少像张旭、怀素他们那样一味地缠绕和连绵不断。他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的作品中,线条的律动极少一气贯穿,甚至一字之中也多处断开,有时我们还会看到他连笔势也不连接。奇怪的是,在他的草书作品中,我们在视觉上的感受却是奔腾不息、川流人海、气势磅礴,毫无间隔断续之感。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好坏优劣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内容。黄庭坚的书法艺术,由于个性的张扬,由于对艺术形式的敏感,由于对意象的极度渴求,而产生强烈的艺术个性。这种强烈而鲜明的艺术个性所带来的不足的一面,就是由于过分的张弛而造成字势拮据。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