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书学理论著作《续书谱》

2019-06-19 1,343 0 举报/投诉

南宋的书学理论著作《续书谱》

 

        这里所称的“书学”是相对狭义的,即指以研究书法本体(书法作品)本身的技法与赏评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原发性。

        因为身处金瓯半缺的偏安氛围,南宋一代富有才情的人物多具忧国之哀思,而少优游翰墨之闲情;又因为面对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近代名贤的强大影响,加之宋高宗、宋孝宗等大力倡导钟繇、王羲之书法,所以继续恪守传统倾向,已是时势的最佳选择。因此,南宋一代的书法,总体表现为根植于古典。与此同时,因为既缺乏书法创新的时代氛围与理论探讨,又缺乏杰出人物的参与,因此南宋的书学理论著作也少学术创新,其中姜夔《续书谱》、陈槱《负暄野录》、赵孟坚《论书法》等是仅有可观之作。

       

姜夔《续书谱》

 

         姜夔活动的南宋中期,尚是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名流云集。因此,姜夔在较为广泛的交游活动中拓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增强和坚定了自己的见识。

          《续书谱》一卷,本意显然为续唐人孙过庭《书谱》而作。嘉定元年戊辰 (1208),天台谢采伯(元若)为之作序,并始为刊行,序中有言曰: “近阅其手墨数纸,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又得其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三读三叹,真击书学之蒙者也。夫自大学不明而小学尽废,游心六艺者固已绝无仅有。而尧章乃用志刻苦,笔法人能品。予固恨其不遇于时,又自恨向者不能尽知,而不获抠衣比面以请也。因为锓木,以志吾过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见其目,董史《皇宋书录》以为:姜夔......尝著《续书谱》一篇以继孙过庭,颇造翰墨阃域,其自得当不减古人也。传世版本主要有《百川学海》本、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颇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与前贤后人反复强调诸体兼擅兼美的主张不同,姜夔在《续书谱》中认为真、行、草三体各各分明,似难“兼美”,而“必须博学,可以兼通”,这也是自具见识的理论。他说:

        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李西台辈以行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正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书一字。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岂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兼通,心手相应,斯为妙矣……

        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若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姜夔论书还讲求中庸之论,主张对立统一的变化,因此有“方圆”、“向
背”、“疏密”、“迟速”和“位置”诸条。如云: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小下大,不欲左低右高,不欲前多后少……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时一出,斯为妙矣。

        ……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或许正因为有此合乎中庸之论,赵孟坚推许姜夔为“书家申、韩”。

        但姜夔并未简单固守中庸、中和,他还进一步提出:“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而姜夔以此论书,恰恰与其前辈陈师道(后山,1053-1102)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论诗,黄庭坚(山谷,1045-1105)以“凡书要拙多于巧”论书,一脉相承,共同启迪了清初傅山(1607-1684)论书的“四宁四毋”著名之论。

        《续书谱》中还值得重视的是姜夔的’‘风神”论,不仅专出“风神”一则,又有“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风神洒落,姿态备具”,"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等言。姜夔认为: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臞,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南宋的书学理论著作《续书谱》(2)

 

        当然,姜夔 《续书谱》之作也并非没有反对者,比如,据《书史会要》卷六记:“赵必睪,字伯玮,号庸斋,宗室也,官至奏院、中丞。善隶楷,作《续书谱辨妄》,以规姜夔之失“。赵氏《续书谱辨妄》未见,四库馆臣以为:“(赵)必睪之书,今已佚,不知其所规者何语。然(姜)夔此谱,自来为书家所重,必睪独持异论,似恐未然。殆世以其立说乖谬,故弃而不传欤”?

          (二)陈槱《负暄野录》

          陈槱(生卒年不详,约1160年代后期一1230年代末期尚在世),字宜之,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辖长乐市)人。陈幾之孙,绍熙元年庚戌(1190)“余复榜”进士。善书法,有见识。其余事迹未详。

        《负暄野录》二卷,不见《宋史·艺文志》著录。《四库全书》卷一二三《子部三三·杂家类七》以“两江总督采进本”收录。据四库馆臣记:

          旧本题曰陈槱撰。不著时代,卷末有至正七年王东跋,乃云“不知何人所述”,是当时所见之本,未署名也。今考书中“秦玺”一条,称槱尝闻诸老先生议论,则其人名槱无可疑,但不知何据而题为陈姓。案《闽书》:陈槱,陈幾之孙,长乐人,绍熙元年进士。书中“秦玺”条内称“近嘉定已卯”,光宗绍熙元年下距宁宗嘉定已卯,首尾三十年。又,“西汉碑”条内亦称闻之梁溪尤袤,“惜不(曾)再叩之”,袤亦当光、宁之时,疑即此陈槱也。其书上卷论石刻及诸家书格,下卷论学书之法及纸、墨、笔、砚诸事,皆源委分明,足资考证。至所载《鼠须笔》诗一首,《宋文鉴》题为苏过作。其时《斜川集》尚存,必无舛误,而槱称“昨见邵道豫赋鼠须笔,殊有风度,今载于此”云云,则失考之甚炙。

        传世《负暄野录》分上、下两卷。上卷凡十三则,首论石刻者五则:总论古今石刻、秦玺文玉刻、前汉无碑、古碑毁坏、乐毅论,后世学者以为其中的“前汉无碑”及“古碑毁坏”二说,乃未经前人所道之论。次言诸家书格者七则:右军书论、李阳冰书、章友直书、邵餗书、近世诸体书、蒋宣卿书、小王书。中间又有言篆法“篆法总论”一则,阐述作篆宜用“笔尖”,持论甚详。下卷凡十五则,言学书之法者四则:学书须观真迹、写大字法、论细字说、总论作大小字。次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十二则:论笔墨砚、俗论笔墨、论纸品、春膏纸诗、纸分阴阳两面、论笔料、二毫笔、咏笔诗、毫锥名笔、近世用笔、论墨法、论砚材,均为精到之论。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即今而论,陈槱以其广博见闻,分门别类记其所见、所闻、所思,无论对治史抑或学书之人,都颇有启发。如在“总论古今石刻”一条中,阐明了古今石刻的差异问题:

        至于石刻,率多用粗顽石,又字画入石处甚深,至于及寸,其镌凿直下,往往至底乃反大于面,所谓如蠢虫钻镂之形。非若后世刻削,丰上锐下,似茶药碾槽状。故古碑之乏也,其画愈肥;近世之碑之乏也,其画愈细。愈肥而难漫,愈细而易灭。余在汉上及襄岘间,亲见魏晋碑刻如此。兼石既粗顽,自然难坏;后世石虽精好,然却易剥缺。以是知古之人作事不苟,皆非今人所能及也。

         特别是“近世诸体书”条,录记南宋一代书家十四人(篆书三人、隶书四人、行草书七人),是极其珍贵的书史研究资料。其曰:

         余尝评近世众体书法:小篆则有徐明叔及华亭曾大中、常熟曾耆年。然徐颇好为复古篆体,细腰长脚;二曾字则圜而匀,稍含古意,大中尤喜为摹印,甚得秦汉章玺气象。隶书则有吕胜己、黄录、杜仲微、虞仲房。吕、杜、黄工古法,然虽颇劲而其失太拙而短;虞间出新意,波磔皆长而首尾加大,乍见甚爽,但稍欠骨法,皆不得中。行草书则有蒋宣卿、吴傅朋、王逸老、单炳文、姜尧章、张于湖、范石湖。蒋、吴极秀媚,所乏者遒劲;逸老草法甚熟,而间有俗笔;单字法本杨少师凝式,而微加婉丽;姜盖学单而入室者;于湖、石湖悉习宝晋,而各自变体。今世俗于篆则推明叔,隶则贵仲房,行草则取于湖,盖初无真识,但见其飘逸可喜。殊不知此皆字体之变,虽未尽合古,要自各有一种神气,亦足嘉尚。人效之者,往往但得形似,非惟不及,且并失其故步,良可叹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综上所论,陈槱《负暄野录》的价值在于阐述书学上的相关问题时,并非只有空洞理论,而是大多能结合事实,明白道出。当然,陈槱本人的见识尚非一流,决定该书局限难免,甚至在某些问题的议论上,还有“妄加推测”、“莫名其妙”的嫌疑。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