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书法帖学研究

2019-06-19 987 0 举报/投诉

南宋的书法帖学研究

         两宋刻帖之盛,带动了“帖学”研究。从北宋后期开始,较为集中地出现了针对《淳化阁帖》所作的研究性著述,比如米芾在元祐二年(1088)有《跋秘阁法帖》一卷,黄伯思著《法帖刊误》二卷,均涉及了《淳化阁帖》所收内容的真伪问题。南宋刻帖兴盛,也必然带动了当时的帖学研究。相对来说,有关研究必然滞后于刻帖行为,因此,南宋的帖学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出现在南宋中晚期。

        南宋的帖学研究,当以姜夔《绛帖平》、曾宏父《石刻铺叙》、曹士冕《法帖谱系》三家为代表。

        姜夔《绛帖平》,成书于嘉泰三年癸亥(1203),原有二十卷,传世仅见六卷。《四库全书》以“两江总督采进本”收录。北宋潘师旦增删翻刻《淳化阁帖)而成《绛帖》,传至南宋已经有数种版本,姜夔对此而作本事释文等研究工作,其考据精博,后世学者以为在米芾、黄伯思等前辈之上。四库馆臣云:

         曹士冕《法帖谱系》云:《绛本》旧帖,尚书郎潘师旦以官帖私自摹刻者,世称“潘驸马帖”,又称“潘氏析居法帖”。石分而为二,其后绛州公库乃得其一,于是补刻余帖,是名“东库本”,逐卷各分字号,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何、以、报,愿、上、登、封、书”为别。今夔所论,每卷字号与士冕所说相合,然则夔所得者即“东库本”也。宋之论法帖者,米芾、黄长睿以下互有疏密,夔欲折衷其论,故取汉官廷尉平之义,以名其书。首有嘉泰癸亥自序云:“帖虽小技,而上下千载,关涉史传为多。”观是书,考据精博,可谓不负其言。惟第五卷内论《智果书<梁武帝评书>》语:“武帝藏钟、张、二王书,尝使虞龢、陶隐居订正。”按,虞龢,宋人,其上《法书表》在宋孝武帝之世,去梁武帝甚远。斯则考论之偶疏耳。据《墨庄漫录》, 其书本二十卷,旧止抄本相传,未及雕刻。所载字号止于“山”字,其“河”字以下亡佚十四卷,竟不可复得,然残珪断璧,终可宝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曹士冕(生卒年未详),字端可,号陶斋,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1157-1229)之子。博参书法,服习《兰亭》。嘉定至嘉熙年间,曹氏父子以《淳化阁帖》为蓝本,增益他帖,相继辑刊《星凤楼帖》十二卷于南康军。曹士冕《法帖谱系》二卷,成于淳祐五年乙巳(1245),叙述宋代法帖之源流,首倡法帖谱系图之勾勒,以阁帖为大宗,绛帖为别子,其余皆支裔也,可谓深具只眼;考订法帖之异同工拙,嘉惠后世帖学家多多。传世有宋刊本、《百川学海》本、《说郛》本、《王氏书苑》本、《四库全书》本。四库馆臣评曰:

          其书序宋代法帖源流,首为“谱系图”。上卷,《淳化法帖》以下为《二王府帖》、《绍兴国子监本》、《淳熙修内司本》、《大观太清楼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庆历长沙帖》、《刘丞相私第本》、《长沙碑匠家本》、《长沙新刻本》、《三山木板》、《黔江帖》、《北方印成本》、《乌镇本》、《福清本》、《澧阳帖》、《鼎帖》、《不知处本》、《长沙别本》、《蜀本》、《庐陵萧氏本》,凡二十二种。下卷,《绛本旧帖》以下为《东库本》、《亮字不全本》、《新绛本》、《北本》、又一本、《武冈旧本》、《武冈新帖》、《福清本》、《乌镇本》、《彭州本》、《资州本》、《木本》前十卷、又《木本》前十卷,凡十四种。盖以《淳化阁帖》为大宗,而《绛帖》为别子,诸本皆其支派也。每条叙述摹刻始末,兼订其异同工拙,颇足以资考证……鉴别不苟宜。古今法帖皆拓本,惟此书载有印本法帖,亦广异闻书。

         曾宏父(生卒年未详),字幼卿,庐陵(江西吉安)人,理宗淳祐间创凤山书院,遂自称“凤墅逸客”。又在嘉熙、淳祐年间摹勒《凤墅帖》和《凤墅续帖》。其作《石刻铺叙》二卷,约成于淳祐八年戊申(1248)。《四库全书》以“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收录。四库馆臣云:

         是书虽远引《石经》及秘阁诸本,而自述其所集《凤墅帖》特详,凡所征摭皆有典则,而藏书家见者颇稀。国朝初年,朱彝尊得射渎抄本,自为之跋,有“珊瑚木难”之喻。此本末有此跋及彝尊名字二印,盖犹其手迹。然跋中谓宏父名惇以字行,则未免舛误。考宋有两曾宏父,其一名惇字宏父,为曾布之孙、曾纡之子,后人避宁宗讳,多以字行,遂与此宏父混而为一,实则与作此书者各一人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跋又谓:陈思《宝刻丛编》援据颇广,顾不及此。考《凤墅帖》刻于嘉熙、淳祐间,《铺叙》诸石刻断手于戊申仲春,亦在淳祐八年、若《丛编》则成于绍定辛卯,实理宗即位之七年,相距凡十七八年,何由预见曾刻?彝尊亦何误记也。近厉鹗等刻《南宋杂事诗》直题此书为曾惇撰,是承彝尊之讹矣。

         除以上三家外,南宋一代文人在法帖题跋中多偶有帖学源流、法帖工拙之辩论。而晃公武撰《郡斋读书志》卷一下《小学类》和《郡斋读书志》卷五下赵希弁《附志·法帖类》、《附志·拾遗》,则相对集中地记述了宋代刻帖中一些规模较小而又比较隐晦无名的私摹丛贴,也值得参见。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