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唐宋名贤间的范成大书法

2019-06-19 1,203 0 举报/投诉

雁行唐宋名贤间的范成大书法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或作致能、志能),平江府(江苏苏州)人。因平江府治所吴县为旧时吴郡之治,故自称吴郡人。青少年时代曾随出任江阴军教授、秘书郎等职的父亲范雩(字伯达)生活在江阴、临安(杭州)等地。早年居昆山,因欲买山而无资,遂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意而自号“此山居士”,中年又因经营、寓居姑苏郊外之石湖别业而自号“石湖居士”。还曾
因郡望派出顺阳之故,而自署顺阳,故称“顺阳公”。范成大曾官知明州、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等,卒后赠太师、谥文穆,故后人又称“范明州”、“范参政”、“范资政”、“范文穆公”等。生平事迹可参见《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传》和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以下简称《范成大神道碑》)。

          范成大因为文学史上的显名,特别是宋诗上的大家地位,其事迹与名声早为世人所熟知。但作为书法家的范成大,给予关注的人就相对专门化了。作为一代文人之俊英,范成大所曾进行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活动,不仅是构成他立体形象的一个方面,而且已成为南宋书法史上屈指可数的典范之一。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像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卿士一样,范成大有着从政、为文、游艺的经历。这是后人阐述和评价范成大书法艺术的基础和立场。其书法在历代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并都曾给予相应地位,这是历史的选择与裁定。本著把他作为南宋时代的代表书家之一,是结合时代的艺术发展概况和范成大本人的书法成就,所作出的整体评判。

         当然,作为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范成大最终能在古典文学史上奠定自己“南宋四大家”的地位,无疑是缘于他在归居时期独具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田园诗”创作。正因为有了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等在内的一系列感时抒情之诗篇,范成大才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一生著述颇丰,其子结集《石湖诗文集)一百三十卷,于嘉泰三年(1203)刊于家中。然而,其中的《石湖居士文集》在元代就称“卷亡”,传世的《范石湖集》仅包括《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石湖词》一卷和《石湖词补遗》、《附录》等。另,今人孔凡礼辑《范成大佚著辑存》等尚可补阙。、

           (一)取法渊源:出入于唐宋诸贤法度内外

          范成大书法有“家学”渊源。号称“北宋第一”的书法家蔡襄(1012-1067)就是他的太外公。虽然范成大出生时,蔡襄已经去世整整八十年,但是蔡襄书法经过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推崇,在南宋一代还是颇有声誉和影响的。
 
         吴郡范氏,世为兴家。据周必大《范成大神道碑》记:
              
         吴郡范氏,自文正公起孤童,事仁宗皇帝,当庆历癸未入参大政;后百三十有六年,公复参孝宗皇帝政事。虽谱牒不通,俱望高平,派南阳之顺阳,盖鸱夷之苗裔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今为吴郡之吴县人……曾祖泽赠太子少保,妣昌元郡夫人夏氏;祖师尹赠太子少傅,妣咸安郡夫人陆氏、咸宁郡夫人蒋氏;考雩终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母秦国夫人蔡氏,莆阳忠惠公之孙,而文潞忠烈公外孙也。

 

碑文中所提及的“文正公”乃范仲淹

 
        碑文中所提及的“文正公”乃范仲淹,范成大与范仲淹郡望相同,故后世或将“二范”并称,有以范成大为“小范”者。“忠惠公”乃蔡襄,“文潞忠烈公”乃文彦博,成大母乃蔡襄女孙、文彦博外孙女。成大曾祖、祖父、父亲三世赠列“三少”之位。成大妻魏氏,乃承直郎信臣女、参知政事良臣侄女。

        由于范成大文集(《石湖居士文集》)在《宋史·艺文志》中已称“卷亡”,故今天已无法从范成大本人的传世文字材料上去直接明确他当年是否学过蔡襄书,但从其好友韩元吉、周必大、陆游等均曾对蔡襄法书作过题跋这一点看,身为“莆阳外家”的范成大似亦应当有过题跋。范成大也必定学过蔡襄书,如周必大就曾多处论及这一点:

         (范成大)公蔡氏所自出,故书法兼有真、行、草之妙,人争藏之。寿皇(孝宗)尤爱赏,相与极论古今翰墨,数被赐予。

         某伏蒙宠示三大字,雄遒结密,盖自莆阳外家,一变而入颜(真卿)、杨(凝式)鸿雁行矣。

         周必大与范成大交谊甚密,并几番得成大之书,所论当不虚,惟其将成大书法列人颜真卿、杨凝式这样的一代大师行列中,尚是一种场面上的过誉之赞。

         除周必大言论以外,还可通过以下几则论书语录,来窥探范成大的书法渊源:

         淳熙二年,吴郡范公以铁钺镇蜀……越明年六月,筑亭于縻枣堰下……又亲书扁榜,揭之颜间,遒劲绝尘,得古人用笔意,藻绘不加,而胜益奇矣。

        右石湖先生翰墨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绍熙癸丑,某将指肃客事已,道由吴门,见公于寿栎堂……某因出道间诗编呈示,公不鄙焉而览之,既又伸楮和墨,取四绝作草圣,顷刻而就。公曰:“予属和未暇,书此以当和篇耳!”蛟龙骧腾,蜿蜒起伏,笔端变态不可穷尽,视杜祁公、苏沧浪、黄太史之笔诚兼有之。

         (范成大)近世以能书称……字学山谷、米老,韵胜不逮而劲健可观。

         以上均为南宋人所评。又:

         范成大……少高放,以能书称。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

        右范文穆《田园杂兴绝句六十首》……此盖罢金陵阃,以大资领洞霄宫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圃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足二绝。

         有了以上的文献根据,再结合传世书迹和书家自叙,就可以从容地展开艺术分析。

范成大或从蔡襄书法入手

         范成大或从蔡襄书法入手,虽然范成大早年“以能书称”,可惜他所作为数众多的题画诗、题胜迹诗、碑记等书迹,虽见文献著录,但如今均已无从寻觅。存世书迹,以乾道九年(1173)知静江府期间在桂林水月洞等地留题的几种为最早,墨迹以《玉候帖》(约1178)、(春晚帖)(1179)为最早。从范成大传世书迹看,他确实有出自蔡襄的地方,如《题山谷帖》就与蔡襄《澄心堂帖》等有血脉相承处。只不过,蔡襄学颜真卿有时痕迹过重,而范成大则抛开了颜字某些过于鲜明的外在特征,从而与蔡君谟拉开了距离,这或许是他“一变”的地方。蔡襄书法亦得益于杨凝式甚多,正如董其昌所言:“蔡忠惠公书,以学杨凝式者为胜于学颜。盖蔡书多守定法,学景度者,乃不定法。”范成大善学蔡襄而一变“家法”的地方,或许正是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关键,在行楷上自觉地更多向杨凝式《韭花帖》这一路数靠拢,从而不为蔡襄所囿,这也是沈曾植所说范成大书法“出景度”的地方之一。

         范成大由蔡襄书而受启发,进而学杨凝式,不仅仅限于行楷一路,更出色地表现在他擅长的行草上。从传世书迹看,南宋人陈槱以横向比较的角度把范成大定位在“近世”书家中以“行草”而值得评价的一位,是相当有眼光的;同样,晚清沈曾植以纵向的历史尺度,把范成大与其他三人并称为书法史上的“南宋四家”,也确实值得肯定。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杨凝式天才纵逸,横空出世,其书
法谱出“二王”之系,再架起一座由唐入宋的桥梁,深受苏东坡、黄庭坚的推崇。杨凝式传世书迹虽仅七见,然各有各的面目。范成大“出景度”之门径者,最大的得益处当在杨凝式《新步虚词帖》一脉。

         范成大书法一如南宋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也受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影响甚多,这是历代论书者几乎一致的看法,也在范成大传世书迹中得到印证。如书于淳熙七年间的《北齐校书图卷跋》,比《题山谷帖》仅约晚一年多,同样是行楷题跋,但它无论在结体面目上还是在笔法意势上,均更趋丰富,其中结体精婉劲峭处得苏轼笔势,笔法上明显地汲取了褚遂良、米芾的飘逸流丽之长。如果说《北齐校书图卷跋》因作品本身的表现,尚能让人较易“破译”其中的取法奥妙的话,那么范成大在其晚年所书的《赠佛照禅师诗碑》和《田园杂兴诗卷》、《同年酬倡序碑》等“正式”作品中,对苏、黄、米三家的融合就比较娴熟自如,表现出他取法前人而形成自己“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特色的成就。可见,范成大最终能在南宋时代就赢得与“天才书家”张孝祥并称的地位,并在书法史上位列“南宋四家”之一,绝非是“名人”效应的结果。

         范成大善草书,曾亲眼见到范成大进行创作的袁说友和后辈韩淲等人已有记载。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可惜,不仅范成大为袁说友所书草书诗帖未见传世,他的其他草书诗卷也均未得见。范成大传世草书书迹均为书札尺牍,即此而论,《尊妗帖》颇近杨凝式《神仙起居帖》;《玉候》、《春晚》、《垂诲》三帖,确有近前辈杜衍(祁公)、黄庭坚(太史)之处,然其源头却在“二王”和怀素《论书》、《圣母》二帖等处。

          基于对范成大一生及其书法创作活动和存世作品所作出的详尽考察,可以知道他的书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即书札、碑记、题跋、题诗、匾榜、摩崖,所有这些都与他的重大人生行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摩崖题刻方面,可以语溪题诗和桂林诸刻等为代表;在诗卷方面,可以刻入《凤墅续帖》的两件“游大仰”之作为典范;在书札方面,可以《春晚晴媚帖》和岳珂《宝真斋法书赞》中所著录的《行台》、《常州》、《成都》、《两司》四帖为参照。即此而论,范成大善大字,更擅小字;摩崖题刻多以正书出之,书法秀雅清俊,出自蔡襄;书札多为草书,迹近杨凝式;诗卷多为行书,效法苏、黄、米三家为主。

        自绍兴二十五年(1155)首度出官至淳熙五年(1178)六月,范成大的书法创作基本上是在为官四方的日子里和几番远行途中完成的。五十三岁时,范成大从政治生涯的颠峰回落,遂奉祠归居石湖。在其后的十五年中,范成大在外仅三年,其余皆在石湖和范村度过。这一阶段是他诗歌创作上奠定“田园诗人”大家地位的时期,也是范成大在书法创作上自我风格确立的成熟完善期,传世书迹多是这一阶段的成果。特别是淳熙十年(1183)以后,休老归居的范成大,有着较多的闲适时光可以赋诗作字题画,进行着一个文人相对纯粹的文化生活。这一时期的范成大传世书迹中的主要样式----书札(尺牍),更是评述范成大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诚如清人顾复所论:“(宋室)南渡以后诸公书,习气颇相类,一望而可定其时代。维文穆公(范成大)行书兼草,犹得唐人脉络,然亦但见其小行草柬札耳。”

范成大书法以蔡、苏、黄、米为榜样

         综上所述,范成大书法以蔡、苏、黄、米为榜样,上及晋唐二王、褚遂良、杨凝式,兼及北宋诸贤,虽“韵胜不逮”,然终能“变体”而“遒劲可观”。传世书迹中,又以小字行草书札流传最广,也最受后人推崇。比如,清代乾隆内府辑刻《三希堂法帖》,摹刻南宋名家书法时,收刻了范成大书札四种,与吴琚收刻四种一样,是除宋高宗五种以外最多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范成大书迹流传数量的相对较大,以及书艺水平的相对较高。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六称赞说:“纵之而矩不逾,敛之而锋无余;实蕴而华敷,云烂而霞舒。虽近世之书,亦足以为轩几之娱。久而信,信而传,其殆留而为后世之须。”这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评说。

         (二)书法创作—贯穿于一生行历的文化活动
   
         作为诗人的范成大,转折点是首度为官徽州时期,定型期是在淳熙五年六月自参知政事任上奉祠罢归石湖以后,其间近二十余年“奔走四方”的游宦时间是发展期。同样地,作为书法家的范成大,也可以大致按照这样的时间给他一个划定,即在绍兴二十五年范成大三十岁以前,是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活动的取法生成期;三十岁以后至淳熙五年范成大五十三岁,是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活动的发展活跃期;淳熙五年以后,是范成大的书法自我风格的成熟完善期。从此出发,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一条关于范成大书法创作的线索来。

         关于范成大的生平事迹(以从政归居为主线)和其文学创作成就(以诗歌创作为核心),古今已有定论。但范成大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活动,并非如其前辈苏、黄、米、蔡“宋四家”那样,或以书事为情怀,或以书道为时时意想之事,或以书画为能事,或在当时就盛享书名;也未能如同后起者张即之、赵孟頫等那样,可以从容地精研笔法,以致书事不绝,巨制迭出。他更接近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张孝祥、楼钥等,仅仅是公事之外、吟咏之余的闲暇之为。在今天殊少传世书迹的情况下,还必须对其人、其事、其文进行考察,希冀于此来寻求到一种相对清晰的轨迹。

         绍兴二十四年(1154)春,范成大应礼部试中进士,旋赴宣城省亲;约翌年暮冬,得调徽州司户参军任,旋赴任。在此之前的三十年,范成大主要的生活、活动范围基本上在苏州、杭州、昆山三地。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按照范成大自己“十四五始为诗文”的说法,结合传世《石湖居士诗集》中所存诸篇,可知他早年的“书法创作”多为题画、题壁之作,惜其诸处所题书迹均未见传,故也无从发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出生“莆阳外家”的范成大早年当“能书”且有一定“书名”,不然他在那种颇重书法的文化环境下是不会到处留题的。

         绍兴二十五年岁末,年届而立的范成大调任徽州司户参军,是为首度出官,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自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其一生中重要之交游者,如乐备、周必大、韩元吉、杨万里、张孝祥、虞允文、赵廱、李结、洪适、洪迈、陆游、汪应辰、楼钥等等,在此前后陆续相逢。在徽州期间,始知“宇宙勋名无骨相,江山得句有神功”之理,诗境由此为之一变。

         范成大在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里,重要的经历是三度“在朝”和四次“远行”。

         三度“在朝”。第一次是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入监太平和剂局点检试卷官,至乾道二年(1166)三月新任吏部员外郎即遭免职,历时四年,期间恰逢高宗禅位,故而他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编类《高宗圣政》;第二次是从乾道五年(1169)五月奉诏人朝任礼部员外郎,至乾道七年八月任集英殿编撰、出知静江府,历时二年余,期间曾出使金国得全节而归,得擢中书舍人兼侍讲,范成大名声渐显,并深受孝宗注意;第三次是从淳熙四年(1177)十一月权礼部尚书,至次年六月从参知政事任上罢归,历时虽然仅仅半年,但他已是副宰执,名声日隆。

四次“远行”,指的是他一生中行程最远的“差使”

           四次“远行”,指的是他一生中行程最远的“差使”。其一,乾道六年(1170)六月至十一月出使金国得全节而归,自渡淮至燕,北上沿途所见所感,有诗七十二首,名曰《北征集》;自临安至燕山,自燕山归渡淮,每日所记成《揽辔录》一卷。第二、第三次“远行”均为主帅一方。乾道七年(1171)八月,出知静江府(广西桂林),动身赴任却是在一年多以后,看来他对这一差使是不甚乐意的,然而正是一趟长途跋涉的“远征”,才又给范成大一次人生转折的契机。从姑苏出发,经过走走停停,途经十余个州、府,最终到达府治桂林,历时三月有余,沿途逐日记下所见所闻所感,成《骏鸾录》一卷;自起程日至入城日,沿途得诗四十二首,名曰《南征小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范成大帅静江的时间不足一年,除了结交众多有识之士外,一者广开利边益民之举,因而深得民心;二者在临桂等地修筑亭阁、摩崖题名,着实为桂林一带的湖山增胜不少。淳熙元年(1174)十月,范成大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自桂林至成都赴任途中得诗凡一百三十五篇,名曰《西征小集》。当时的四川制置使,所辖范围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当时金国“领地”长期对峙的区域,为宋廷重兵屯防所在。实际上这是一项统领全蜀的工作,职位仅次于镇抚一方军政大事的宣抚使。故而.范成大镇蜀期间所致力的第一项重要事情就是收罗人才,以利边防,其中不乏陆游、范谟、杨甲、杨辅等这样一些坚定的“言恢复之志”之士。第四次远行为东归,淳熙四年(1177)五月底自成都起程,自西向东,横贯当时南宋版图,历时四月余到达苏州,沿途逐日记下所见名胜古迹等,为《吴船录》二卷。在其后数度的外任中,尚有乾道四年(1168)八月至次年五月知处州(浙江丽水),淳熙七年(1180)二月知明州(浙江宁波),一年后知建康府(江苏南京)至淳熙十年八月。绍熙三年(1192)五月以资政殿大学士赴知太平州(安徽当涂)一月有余,即因幼女殇逝而请祠归居石湖。

         范成大的仕宦历程主要在孝宗朝,其政绩较之乾道、淳熙年间地位相近者并不出色。但是,由于他经营四方的游宦生涯,诗文创作获得发展和丰收,使得自己的长篇短章传播天下。显然,后世多把范成大看作是文人。因此,人们总会更多地把目光投注到他归居故里石湖的日子。正是归居田园期间,范成大最终完成了文人形象的自我塑造和文学风格的自我确立。

         范成大的传世书迹约有三十余种,其中可考者墨迹十三种,刻帖五种(其中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的四帖,因仍见墨迹传世,故不重复计在刻帖一类),石刻(碑版、摩崖)石刻十三种。兹以笔者所见所考,大体按书迹编年略述如下:

        1.《通济堰碑》(记言)石刻楷书。乾道五年(1169)四十九日月书,时范成大知处州任。范成大所书碑文记言部分凡十四行尚存,原石尚存丽水通济堰旁“二司马庙”遗址屋舍内,但字迹漫漶已甚。是碑为笔者所见传世范成大书迹中最早者。清李遇孙《括苍金石志》卷五著录。是碑碑阳上部大半并碑阴《重修通济堰规》全文二十条,因字迹过小,早在清代就已湮灭无存。

         2.《游大仰七言诗》刻帖     大字行书。乾道九年癸巳(1173)闰一月书,时范成大因赴知静江府任,途经袁州(治所在宜春,今属江西)所书。曾宏父刻入(凤墅续帖》卷一O《石湖诗帖》,诗帖单刻全卷,凡一百六十八字,无款跋。诗见《石湖居士诗集)(以下简称《诗集》)卷一三,题为《游仰山渴小释迦塔,访孚惠二王遗迹,赠长老混融》。以书迹与《诗集》相校,个别字
有出入。

         3.《再游大仰五言诗并跋》刻帖     大字行书。乾道九年闰一月书。刻入《凤墅续帖》卷一一《石湖诗帖》。诗见《诗集》卷一三,题《大雨宿仰山,翌日骤霁,混融云:“无乃开仰山之云乎?”出山道中,作此寄混融》。以书迹与《诗集》相校,传世拓本诗句凡一百一十字,较《诗集》收录者少两联二十字,乃范成大书而未刻。刻帖后出范成大自跋云:“乾道癸巳闰月廿三日,大雨中游小释迦道场,坐中快晴,戏作数语。刘晞韩自北岩来过,因书以遗之。石湖居士。”可知上述两帖,当同书为一卷,为范成大书赠刘晞韩者。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以上两帖是传世并不多见的范成大行书大字诗卷,值得珍视。
 
        4. 《浯溪题诗》摩崖石刻    楷书。乾道九年三月书,时范成大在赴桂林途中。石刻今在湖南祁阳浯溪碑林。诗见《诗集》卷一三,题为《书语溪中兴碑后》,序有“题五十六字,刻之石旁,与来者共商略之”云。

         5.《谕葬文》石刻    楷书。乾道九年六月书,时范成大知静江府。原刻在广西桂林(具体地点未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拓本,上有“经略范公劝谕”,末署“乾道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榜示,静江都督府”。该拓本文字并未明言范成大书,但与以下《祭遗骸文》相类且书迹也近似,姑均作为范氏书迹。俟确考。

《祭遗骸文》摩崖石刻楷书

         6.《祭遗骸文》摩崖石刻楷书。乾道九年八月书,时范成大知静江府。原刻在广西桂林西郊西湖隐山潜洞。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拓本。
  
         7.《复水月洞铭(并序)》摩崖石刻楷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乾道九年九月书,时范成大在桂林。石刻在桂林象鼻山水月洞内崖壁。该洞内尚有宋人张孝祥、陆游等人摩崖书刻。
 
         8.《同登七星山题名》摩崖石刻    楷书。乾道九年九月初九书,时范成大知静江府任,是日与广西运判章潭(邃道)携家同登七星山。石刻在桂林七星山。

         9.《壶天观题名》摩崖石刻    楷书。淳熙元年甲午(1174)七月书,时范成大在桂林。石刻在桂林近郊临桂屏风山。

         10.《鹿鸣燕劝驾诗(并注)》摩崖石刻    诗,行楷书;诗末自注,行书。淳熙元年九月书,时范成大在桂林。石刻在桂林伏波山还珠洞内,末署“门生、乡贡进士周(某)、刘(某)上石”。诗见《诗集》卷十四,题曰《淳熙甲午桂林鹿鸣燕,辄赋小诗,少见劝驾之意》。

         11.《碧虚铭》摩崖石刻     淳熙元年十二月书。书迹在桂林七星山。额为隶书“碧虚铭”三大字,铭文为楷书,凡十三行,行十四字。

         12. 《碧虚题名》摩崖石刻   楷书。淳熙二年乙未(1175)正月书,时范成大将起程赴知成都府任。在桂林七星山栖霞洞。

         13.《百冗帖》刻帖    行草书。无纪年。书札一则。此帖接《再游大仰五言诗并跋》之后刻人《凤墅续帖》卷一一《石湖诗帖》。据札中“成大百冗,不及专削,《游仰》诗极不工,又字画复草草,遽以人石,何耶?……有蜀中委使,因便批复”云,此札当在前及游大仰诗帖之后,范成大帅成都的淳熙二年(1175)六月至四年(1177)五月间所书。

        14.《兹荷记念札》刻帖    行草书。书札一则 。无纪年。但据是札有“外姑生朝,远遣讯”云,当为范成大因“外姑”(岳母)生日送寿礼事而发。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察其书迹,与范成大《百冗帖》、《玉候帖》最为相近。既谓“远遣讯”,又云“谬寄”寿礼诸物,其时或为范成大远帅成都期间。顾复《平生壮观》卷三等著录。顾氏著录,为一存目,后仅云“白纸”二字。书迹见明文氏《停云馆帖》卷七《宋名人书》摹刻。

        15.《玉候帖》墨迹   纸本,行书。书札一则。约淳熙五年戊戌(1178)六月后书,时成大自参知政事任上罢归石湖不久。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著录,晚近归日本高岛菊次郎氏藏,作为《宋名公翰墨》册作品之一影印于《槐安居乐事》。

《颓放帖》刻帖    行草书

        16.《颓放帖》刻帖    行草书。无纪年。书札一则。此帖接《百冗帖》之后刻入《凤墅续帖》卷一一《石湖诗帖》。据札中“成大颓放麋鹿之群,习獭成癖,衰病日加,野老社中,粗安风露,无足为故人道者”云,又“手冻作字”云,是为奉祠居里之冬日所书。又,札末结衔“中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与《春晚晴媚帖》结衔正同,书迹也非常接近,可知当为淳熙五年(1178)冬所书,若为六年(1179)冬,范成大情怀亦甚乐,则不当有“衰疴日加”云云。

         17.《春晚晴媚帖》墨迹   又名《春晚帖》。纸本。行草书。无纪年,当为淳熙六年己亥(1179)三月书。《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上海博物馆藏法书集》等有影印。

         18.《题山谷帖》墨迹    纸本。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行楷书。无纪年,约淳熙六年前后书。明人汪砢玉《珊瑚网·法书题跋》卷五、清人顾复《平生壮观》卷二等著录。是跋系题黄庭坚《楷书赵景道帖并绝句诗八首》(《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并诗》)卷后,墨迹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一册影印。书迹颇近传世墨迹《北齐校书图卷跋》,且也较后者略显温润,故两跋时间应相去未远,但似当在后者之前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范石湖集》(上、下册)封面即采用是跋书迹。

        19.《北齐校书图卷跋》墨迹   纸本。行楷书。无纪年,约淳熙七年庚子(1180)三月以后至八年(1181)正月以前书,时范成大在明州。墨迹连同图卷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20.《辞免帖》墨迹    又名《急下帖》。纸本。行草书。书札一则。无纪年,约淳熙八年辛丑(1181)春书,时范成大知明州。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四册影印。

        21. 《赠佛照禅师诗碑》石刻   行书。淳熙八年三月书,时范成大在赴知建康途中游阿育王山。《诗碑》本在浙江宁波鄞县阿育王山广利寺,惜碑石早毁;传世仅见一宋拓孤本,现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书道全集》第十六卷(中国11·宋II》影印。

        22.《荔稣沙鱼帖》墨迹    纸本。行草书。书札一则。无纪年,约淳熙九年壬寅(1182)至淳熙十年癸卯(1183)四月前之间书,时范成大知建康府。《大观录》卷七、《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石渠宝笈三编·养心殿)等著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二册影印。

        23.《垂诲帖》墨迹又名《向蒙垂诲帖》。纸本。草书。书札一则。无纪年, 当淳熙十年癸卯(1183)夏书。《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平生壮观》卷三、《大观录》卷七、《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等著录。现藏台北“故官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二册影印。《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摹刻。

         24.《睢阳五老图卷跋》墨迹   纸本。行书。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十一月书,时范成大奉祠归居石湖。应友人龚敦颐(养正)之请而作。《式古堂书画汇考·画考》卷十五著录。墨迹现藏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有影印。

         25.《西塞渔社图卷跋》墨迹   绢本。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行书。题暑“淳熙乙巳(1185)上元,石湖居士书”。时范成大奉祠归居石湖。墨迹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笔者以为跋文为真,传世墨迹是否真迹则值得商榷。

          26.《自书田园杂兴诗卷(并跋)》石刻    行书。无纪年,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岁暮前后书,时范成大归居寿栎堂。据自跋可知,是诗作成未久,应同年赵廱(和仲)之请书而赠之。曾有宋代刻石,已毁。明人卢师邵又根据墨本上石,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

《雪晴帖》墨迹     又名《与养正帖》

 
          27.《雪晴帖》墨迹     又名《与养正帖》。纸本。草书。书札一则。无纪年,约淳熙十四年(1187)冬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四册影印。《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传刻。

          28.《同年酬倡序碑》石刻    楷书。绍熙元年庚戌(1190)二月书。龚颐正隶书题额“同年酬倡”四字。石碑上半部为范成大撰并书碑文,下半部为盛士林书事。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

          29.《雪后帖》墨迹    又名《与先之帖》。纸本。草书。书札一则。无纪年,当绍熙二年辛亥(1191)暮冬书,时范成大归居石湖。《平生壮观》卷三、《石渠宝笈初编》卷一O《宋诸名家墨迹》册作品等著录,《三希堂法帖》第十七册传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一册影印。

         30.《尊妗帖》墨迹   又名《与尊妗令人书》。纸本。草书。书札一则。无纪年,所书时间未详,或在绍熙初范成大归居之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一册影印,《三希堂法帖》第十一七册传刻。
 
          31.《中流一壶帖》墨迹又名《上问帖》。纸本。行草书。书札一则。无纪年,当绍熙三年壬子(1192)岁初书,时范成大归居石湖。《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平生壮观》卷三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九册、《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等有影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上述三十一种书迹中,《百冗帖》、《颓放帖》、《兹荷记念札》和《西塞渔社图卷跋》等四种,属于范成大的佚文。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此外,范成大《黄庭坚书经伏波神祠诗卷跋》等,文见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三、张丑《清河书画舫·点字号》、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一等著录,为“山谷晚年书法大成……范成大至能题于此”云,为佚文一则。无纪年,本在乾道四年(1168)张孝祥跋《经伏波神祠诗卷》之后,但墨迹已不见传世该卷之中,但见清乾隆朝前期周于礼《听雨楼帖》卷三摹刻,似应有石刻或拓本传世。

         笔者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检索,还辑得见诸著录而书迹尚未见传者的范成大书迹篇目约五十种左右,其中书札七件、碑铭十一块、诗帖(碑、扇)九种、题跋十一种、匾榜十处、摩崖题名两处。又据传世《石湖居士诗集》诸诗题目,除已见诸以上传世书迹、历代文献著录二类者外,大约还有以上八十余种的题胜迹和题画卷之作,希冀于将来能发现其中的传世墨迹或石刻、拓本等书迹资料。所有这些,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范成大当年的书法活动和书法创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研究者在今后藉此去发掘和考证范成大被历史暂时湮没的某些书迹。

        (三)书法思想—立足于崇尚传统的品评观念

         范成大对书法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书法的品评,并没有像陆游那样旗帜鲜明地把书法与时事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范成大的传世题跋等论书语录作一考索,概而论之,范成大论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重视对传统的因袭,主张对传统进行正确的把握。如针对真迹与石刻书迹的问题,明确指出了石刻的不足,并针对当时公私诸家刻帖之风盛行,学书者或“旋看字本”,或“只看碑本”等情况,提出了“学书须视真迹”的鲜明观点:

       碑石未改者具在。好奇之士乃专仿刻文刓剥之处,以握笔滞思作羸尪颓靡之体,仅成字形,以为古意。

        汉人作隶,虽不为工拙,但皆有笔势腕力,其严于后世真、行之书,精采意度,粲然可以想见笔墨畦径也。

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

        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笔法神气,终难精进。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 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范成大善鉴赏。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包括徐熙、黄居寀、赵昌、易元吉等人在内的五代、北宋以来最杰出的众多花鸟画家的画卷的题吟上,也表现在他对书法艺术的品题上。最突出的事例是他对《兰亭序》石刻本的鉴别:
 
        《兰亭叙》,唐世摹本已不复见,今但石本尔。摹手刻工各有精粗,故等差不同。惟是“定武”者笔意仿佛尚存,士大夫通知贵重,皆欲以藏者当之,而未必皆然。观此本则不容声矣。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绍熙辛亥立冬,石湖范成大书。

        《兰亭》为书法之祖,南中模仿几数十本,终不若“定武”者之胜。今观此轴刻画与使墨,皆有佳趣,决知其为“定武”者也。然较之予收者墨色匀重,亦打碑者自有不同。得之者当宝藏,盖书法尽于此炙。石湖居士书。

         从以上两跋可知,在南宋士大夫纷纷模仿、贵重《兰亭》石本的时代气候下,范成大提出“惟是‘定武‘者笔意仿佛尚存”,揭露士大夫皆欲以所藏石本充当“定武”本的事实,倘若没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和批评勇气是很难做到的。

         范成大在书法鉴赏方面的水平,也表现在他能从作品本身出发,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

        石曼卿真书大字妙天下。

        《诅楚文》当(秦)惠文王之世,则小篆非出李斯。

         古人书法,字中有笔,笔中无锋,乃为极致。所谓锥画沙、屋漏雨之法,盖自钟、王之后,未有得其全者……李唐名家,犹得楷法;本朝作者,但工行书。如米芾所作,飘逸超妙,可喜可愕,责以楷法,殆无一字。此事寂寥久矣。

         米(芾)书初自沈传师来,后入大令之室。

         范成大论书往往兼及人物品评。将文艺作品之品评与人物品评结合起来,是自魏晋南北朝—“人的自觉”时期—以来,贯彻于文学品评、绘画品评和书法品评的主线,也是儒家正统文化思想的根本之一。范成大正是以这种正统的思想来对待前贤法帖的,但他决不奉信“书如其人”的“准则”,而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出发,有感而发。且看下跋 :

        世传字书似其为人,亦不必皆然。杜正献(衍)之严整而好作草圣,王文正(旦)之沉毅而笔意洒落,欹侧有态,岂皆似其人哉!惟温公    (司马光)则几耳。开卷俨然,使人加敬,邪僻之心都尽,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作为南宋乾道、淳熙以来的著名卿士,范成大虽然在当时就享有一定书名,但由于整个南宋时代始终处于偏安的时代环境之下,文人“游于艺”的心情自然得不到有效发挥,书法一艺相对于前代更显低迷,加之缺少富有时代气息的杰作的出现,后世注意于此的发论就显得鲜见。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一代富有才情的人物中,高宗赵构“极力”要做出“中兴”之主的样子,吴琚甘居米芾门下,张孝祥英年早逝,陆游以诗名掩,朱熹以道学掩,姜夔迷念于“疏影”、“暗香”,张即之晚年沉浸于抄写佛经。范成大虽然晚年有着清闲的生活,也是着力于诗文而稍亲笔墨,如陆游一样为诗名所掩。

        范成大能在南宋书法史上争得“四家”之一的地位,可以说是得力于时代遴选的“最好”结果;而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仅能赢得“南宋四家”之一的地位,则是伤于时代人文环境“恶劣”的悲情!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