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的意思】:
1.原指托人递送,现在专指通过邮局递送:~信。~钱。包裹已经~走了。
2.付托;寄托:~存。赋诗~怀。~希望于青年。
3.依附别人;依附别的地方:~食。~居。~人篱下。
4.认的(亲属):~父。~母。~儿。~女。
【寄的拼音】:jì
寄的笔顺示意图
【寄的组词大全】:
寄生
[jì shēng]
1.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养分,维持生活。如动物中的蛔虫、蛲虫、跳蚤、虱子和植物中的菟丝子都以寄生方式生活。
寄宿
[jì sù]
1.借宿:我暂时~在一个朋友家里。
邮寄
[yóu jì]
通过邮局寄递。
寄籍
[jì jí]
指长期离开原籍居住外地而有的外地籍贯(区别于“原籍”)。
寄食
[jì shí]
依靠别人过活:身处异乡,只能~于亲友。
投寄
[tóu jì]
(把书信等)交由邮局递送:~包裹。~邮件。
寄养
[jì yǎng]
托付给别人抚养或饲养:她从小~在姑母家。我出门这几天,把猫~在邻居家里。
寄费
[jì fèi]
邮资。
寄名
[jì míng]
旧俗叫幼童认僧尼为师或认他人为义父母,以求长寿,叫做寄名。
寄语
[jì yǔ]
1.传话;转告话语:~青年朋友。
寄卖
[jì mài]
委托代为出卖物品或受托代卖:~行。收音机放在信托商店里~。也说寄售。
寄予
[jì yǔ]
给予关怀、同情等。
寄寓
[jì yù]
寄居,依附。
寄情
[jì qíng]
把感情寄托在某一事物上。
寄泊
[jì bó]
犹寄居。
寄母
[jì mǔ]
非生身之母,义母。也叫寄娘。
嘱寄
[zhǔ jì]
嘱托寄命。
寄属
[jì shǔ]
谓委以重任。
旅寄
[lǚ jì]
寄居他乡。
津寄
[jīn jì]
津逮。寄,通“暨”。至。
寄赃
[jì zāng]
谓窝藏赃物。
调寄
[diào jì]
调:曲调。寄:依靠,托付。
寄禄
[jì lù]
寄禄官。宋 陆游《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以 绍熙 三年五月某甲子,遇疾捐馆舍,享年六十有四,寄禄至朝请大夫。”
寄命
[jì mìng]
1.以重任相委托。《论语·泰伯》:“曾子 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劳谦冲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託孤可保。”《梁书·侯景传》:“夫敌国相伐,闻丧则止,匹夫之交,託孤寄命;岂有万乘之主,见利忘义者哉。”清 钱谦益《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淑元祖母庄氏赠淑人制》:“矢志立孤,童稚伶仃,有託孤寄命之节;尊章衰老,有送往事居之忠。”
寄田
[jì tián]
古谓农田少的国家移民到别国去种田。
寄形
[jì xíng]
寄托形体。
寄傲
[jì ào]
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
寄孥
[jì nú]
寄托妻子和儿女。
寄音
[jì yīn]
传递音信;传递书信。
流寄
[liú jì]
谓飘泊外乡。
寄画
[jì huà]
谓借重筹划。
寄怨
[jì yuàn]
1.借他人之手以报己怨,犹言借刀杀人。《战国策·齐策五》:“今天下之相与也不并灭,有而案兵而后起,寄怨而诛不直,微用兵而寄於义,则亡天下可跼足而须也。”鲍彪 注:“寄,言假手於人,不为主也。”
寄谕
[jì yù]
所传递的皇帝的谕旨。
酬寄
[chóu jì]
犹寄赠。
寄死
[jì sǐ]
谓死在所依附的人家中。
静寄
[jìng jì]
优闲地寄寓、依托。
寄庑
[jì wǔ]
寄寓廊庑。谓从师学艺。
俵寄
[biào jì]
谓分散转嫁。
寄款
[jì kuǎn]
1.寄托忠诚之心。
寄打
[jì dǎ]
暂缓应受的责打。
寄心
[jì xīn]
指寄托心意。
寄奴
[jì nú]
南朝 宋高祖 刘裕 的乳名。
寄望
[jì wàng]
寄望,即寄托希望之意,寄有依赖,依附之意,望有希望,期望之意。
寄物
[jì wù]
1.寄存之物。
寄贶
[jì kuàng]
对亲友托人致送礼品的敬词。
寄託
[jì tuō]
依托,安身。
朝寄
[cháo jì]
朝廷的委托。
奖寄
[jiǎng jì]
赏识并委以重任。
遣寄
[qiǎn jì]
遣怀和寄志。
寄学
[jì xué]
1.古指在州县官学就学的外地士人。宋 王溥《唐会要·学校》:“会昌 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脩明经、进士业者,并宜隶於太学,外州县寄学及士人,并宜隶各所在官学。”
寄鞮
[jì dī]
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寄应
[jì yìng]
谓在寄居地参加科举考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乡贡》:“尔来乡贡渐广,率多寄应,故不甄别於榜中。”《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己巳,詔:‘诸道举人,自今并於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
兴寄
[xīng jì]
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寄目
[jì mù]
观看;注视。
寄笺
[jì jiān]
传递书信。
寄声
[jì shēng]
托人传话。
寄住
[jì zhù]
寄居。
寄政
[jì zhèng]
谓把军令寄寓在庶政之中。
寄鲊
[jì zhǎ]
《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卒”裴松之 注引《吴录》曰:“﹝ 孟仁 ﹞自能结网,毛以捕鱼,作鮓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以鮓寄我,非避嫌也。’”《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侃 少为 寻阳县 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鮓遗母。
萍寄
[píng jì]
浮萍寄迹水面。比喻行止无定,不能安居。
寄地
[jì dì]
寄放妻儿财货的地方。
持寄
[chí jì]
持物寄人。
寄锡
[jì xī]
僧人在某处居留。锡,僧人出外所用的锡杖。
情寄
[qíng jì]
信任和倚托。
寄榻
[jì tà]
犹寄住。
廷寄
[tíng jì]
清廷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不由内阁寄出,而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直接书上某官开拆,叫廷寄。
请寄
[qǐng jì]
犹请托。
渊寄
[yuān jì]
犹幽怀。
顿寄
[dùn jì]
寄放。
寄载
[jì zǎi]
谓附乘别人的交通工具。
寄付
[jì fù]
委托;托付。
隆寄
[lóng jì]
厚望,重托。南朝 齐 王俭《单拜录尚书优策议》:“即事缘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书,用申隆寄。”唐 苏颋《为宋尚书谢加三品表》:“臣年未知命,识未半古,旋叨厚禄,仍受隆寄。”
寄押
[jì yā]
把未经审判的罪犯暂时拘禁。蒲剧《薛刚反朝》第二场:“你可知 宋廉 前来 阳河 时节,张台 老贼恐我来此有变,已将 老田 寄押在监。”柳青《铜墙铁壁》第八章:“原来区上没有专门的禁闭窑,临时寄押犯人都在一个小仓窑里。”柳青《铜墙铁壁》第九章:“尚生光 首先后悔这种案子和一般的犯人不同,开始就不该让在仓窑里寄押。”
寄幸
[jì xìng]
谓寄托侥幸。
远寄
[yuǎn jì]
谓寄情于世外。
寄足
[jì zú]
立足,落脚。引申为托身、存身。
寄示
[jì shì]
谓送给人看,示知。
寄迹
[jì jì]
在外乡停留或暂住。
侨寄
[qiáo jì]
寄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今侨寄道旁,非无意也。彼 卢相 者,蠹贤怙势,恣行不法,终当南窜,幸未死间,或可见之耳。”
寄室
[jì shì]
谓借住别家。
寄发
[jì fā]
发送邮件的动作。
柬寄
[jiǎn jì]
选拔并委以重任。
孤寄
[gū jì]
1.犹托孤。
部寄
[bù jì]
指中央各部之职。
寄梅
[jì méi]
赠送梅花。
寄附
[jì fù]
1.犹寄赠。
趣寄
[qù jì]
志向和抱负。
遗寄
[yí jì]
1.指帝王临终遗命;遗诏。
寄适
[jì shì]
寄托闲适的心情。
权寄
[quán jì]
谓掌握的实权。《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王俭 常曰:‘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 茹公 邪!’”
寄质
[jì zhì]
派人质寄住他国作抵押。
眷寄
[juàn jì]
眷爱倚重。
恩寄
[ēn jì]
1.指长上对下属的信任托付。
寄語
[jì yǔ]
意为所传的话语,有时也指寄托希望的话语。
阃寄
[kǔn jì]
委以军事重任。
寄讬
[jì tuō]
1.亦作“寄托”。依托,安身。
窜寄
[cuàn jì]
更改并混入。
寄径
[jì jìng]
借路。
寄栖
[jì qī]
暂时托身。
悬寄
[xuán jì]
谓远处在外。
寄留
[jì liú]
犹寄放,留居。
祖寄
[zǔ jì]
祖籍与寄居地。《清会典·户部五·尚书侍郎职掌五》:“凡民之著於籍,其别有四:一曰民籍,二曰军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原注:“人户於寄居地方置有坟庐已逾二十年者,准其入籍,出仕令声明祖籍迴避,文员罢职不准寄居别省。”
事寄
[shì jì]
犹言职权范围。
寄信
[jì xìn]
1.递送书信。
寄系
[jì xì]
寄托维系。郭沫若《沸羹集·中国文艺界贺苏联抗战周年》:“全世界都在和法西斯恶魔鏖战中,全世界人类都在渴望能够早一日从法西斯恶魔的血手中得到解放,因而全人类的注意和希望,也都集中和寄系在 苏联 前线的胜利上面了。”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在武夫专横之下,人的生命便寄系在一分颦笑之间。”
寄慨
[jì kǎi]
寄托感慨。
诡寄
[guǐ jì]
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役的一种方法。
寄恨
[jì hèn]
寄托愁怨憾恨的情意。唐 刘禹锡《伤愚溪》诗引:“柳子 殁三年,有僧游 零陵,告余曰:‘愚溪 无復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唐 李商隐《夜思》诗:“寄恨一尺素,含情双玉璫。”宋 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寄库
[jì kù]
辽 的一种祭奠活动。又旧时迷信,人在生前焚冥钱,作佛事,寄属冥吏,备死后取用,亦称寄库。
寄椗
[jì dìng]
谓船舶抛锚停航。《林则徐日记·嘉庆十八年四月十四日》:“晚开闸,北风甚大,行数里即寄椗。”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三日》:“各轮寄椗皆在 刘公岛,以其水深风静,虽遇东北风大作无虞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其餘零星港口,可寄椗停泊及用浅水小火轮突入,尤指不胜屈。”
奬寄
[jiǎng jì]
赏识并委以重任。唐 元稹《祈雨九龙神文》:“大惧兹岁患成于人,以羞陛下之奬寄。”宋 范仲淹《谢传宣表》:“窃念臣素乏才策,误膺奬寄,经制西事,三年于兹。”
寄讯
[jì xùn]
传递消息。
寄意
[jì yì]
寄托或传达自己的心意。
危寄
[wēi jì]
谓寄身于危境之中。
寄币
[jì bì]
预先支付钱币。《管子·山国轨》:“重岁,丰年五穀登,谓高田之萌曰:‘吾所寄币於子者若干,乡穀之櫎若干,请为子什减三。’穀为上,币为下。”
寄褐
[jì hè]
1.旧俗,为使孩子长寿而给他穿僧衣,谓之寄褐。
如寄
[rú jì]
好像暂时寄居。比喻时间短促。
转寄
[zhuǎn jì]
委托一方把信件寄给另一方。
边寄
[biān jì]
防守边疆的任务。唐 孙逖《授王斛斯太仆卿仍兼安西都护制》:“门下:安西 都护 王斛斯,将略称多,忠诚克著,顷膺边寄,颇洽人心。”《宋史·任中正范雍等传论》:“雍 任边寄而覆军败将,几不自保。”《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四年》:“今第当选重臣知治体者,付以边寄,兵且勿用也。”
寄牋
[jì jiān]
传递书信。唐 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寄牋东南风,天门西北祈风通。”
寄处
[jì chǔ]
1.寄居栖身。
寄儿
[jì ér]
义儿,干儿。《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忆昭楼洪杨奏稿》:“为首者,系 青浦 周立春 之寄儿 王 姓也,年约十七、八。”
讬寄
[tuō jì]
1.付托。
宠寄
[chǒng jì]
宠信而委托以重任。
意寄
[yì jì]
1.寄以心意。
寄深
[jì shēn]
寄托重大的责任。
寄家
[jì jiā]
在异乡安家居住。
寄帑
[jì tǎng]
同“寄孥”。《孔丛子·居卫》:“所愿者唯君修礼义,富百姓,而 伋 得寄帑於君之境内,从襁负之列,其荣多矣。”
寄臣
[jì chén]
托身他国之臣。
委寄
[wěi jì]
谓委任付托。
寄撘
[jì dā]
犹寄托,依附。
寄愁
[jì chóu]
寄托愁思。
寄灵
[jì líng]
暂时放置灵柩。
寄孕
[jì yùn]
谓在他物中孕育生成。
寄身
[jì shēn]
犹托身。
寄杖
[jì zhàng]
传说为一种妖术。能将所受杖击寄于他物身上,以逃脱痛楚。
怀寄
[huái jì]
寄托心志。
寄论
[jì lùn]
谓随声附和,言无定论。
亲寄
[qīn jì]
亲近倚重。
寄菆
[jì zōu]
寄存的棺材。
寄口
[jì kǒu]
依靠别人生活。
栖寄
[qī jì]
亦作“栖寄”。安身,寄住。
寄公
[jì gōng]
古指失国后寄居别国的诸侯。后亦泛称失位而流亡者。
浮寄
[fú jì]
1.无依托。
函寄
[hán jì]
邮寄。
詶寄
[chóu jì]
唱酬寄赠。
推寄
[tuī jì]
犹言推心置腹。《宋书·武帝纪中》:“推寄相与之怀,正当如此?”《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一年》:“推寄相与,正当如此。”胡三省 注:“推寄,谓推心置人腹中也。”
寄远
[jì yuǎn]
寄送远方。谓寄给在远方的丈夫。
寄兴
[jì xīng]
1.犹兴寄。指文艺作品的深刻寓意。
寄饭
[jì fàn]
指暂被雇为仆,以求衣食。这种仆人有自由身分,跟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奴婢不同。
寄观
[jì guān]
谓凭借外物进行观察。
寄趣
[jì qù]
寄托情趣。
寄乳
[jì rǔ]
寄养。
寄豭
[jì jiā]
寄放在别家传种的公猪。喻指在别人家淫乱的男子。
名寄
[míng jì]
注入到河川的地方,指的就是名寄河川汇入天盐川。
寄辞
[jì cí]
传话,捎信。
寄灭
[jì miè]
或存或灭。犹言恍惚。
汇寄
[huì jì]
汇款;寄钱。
交寄
[jiāo jì]
当东西到你那里了由这家快递公司在乙地的加盟方给你送去的,则乙地的快递公司的行为叫交寄行为,交寄区别于收寄。
飘寄
[piāo jì]
飘泊寄居。
寄庄
[jì zhuāng]
我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在本籍以外置备土地,设庄收租,谓之寄庄。明 至 清 代前期,地主为逃避差徭,多在他处买田立庄;或假借外地官僚名义在本地设立田庄。陈子壮 辑《昭代经济言》卷三载 明 唐龙《均田役疏》:“江西 有等巨室,平时置买田产,遇造册时……有暗袭京官方面进士、举人脚色捏作寄庄者。在册不过纸上之捏,在户尤皆空中之影。”《清文献通考·田赋三》引 雍正 七年谕:“直省 有寄庄寄粮之弊,悉令改正。先是 直隶 地方,有寄庄寄粮之名,往往地寄此处,粮寄他处。”
拜寄
[bài jì]
拜认为寄父或寄母。
无寄
[wú jì]
没有着落;无所寄托。
邦寄
[bāng jì]
国家的托付。
飞寄
[fēi jì]
胥吏贪污田赋的一种方法。
象寄
[xiàng jì]
见“象寄译鞮”。
寄委
[jì wěi]
寄命委政。谓以国家大政相委托。宋 范仲淹《谢降官知耀州表》:“微臣以国有急难,当忘家忘身之报。自膺寄委,罔敢逊避。”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熙宁 初,先帝患四方士大夫年高者多疲老不可寄委,罢之则伤恩,留之则玩政,遂仍旧宫观名。”宋 叶适《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陛下始缘都城楮贱米贵,牵挽用臣。今虽楮稍重而贱之源犹在,糴渐平而贵之根自若,惧终不足寄委。”
寄父
[jì fù]
义父。
寄怀
[jì huái]
抒发、寄托情怀。
寄老
[jì lǎo]
寄托晚年。清 曹寅《松巅阁记》:“﹝ 眉公 ﹞将寄老兹阁,徜徉於其间,诚无异説梦也已。”
遥寄
[yáo jì]
1.向远方递送:给指挥部发电,~胜利喜讯。
任寄
[rèn jì]
委任;付托。
旁寄
[páng jì]
别有寄托。
高寄
[gāo jì]
志怀高远。
寄监
[jì jiān]
关押在监狱中。
寄味
[jì wèi]
寄托情趣。宋 苏轼《答程全父推官书》:“僕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鬱,正赖此耳。”
心寄
[xīn jì]
推心相托。《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吾病如此,深虑不济;安六军,保社稷者,捨汝而谁!何容方更请人以违心寄乎!”胡三省 注:“心寄,谓推心以託之也。”
郡寄
[jùn jì]
谓作郡太守。
寄调
[jì diào]
旧体词曲必须依照一定的调式进行写作,称寄调。亦借指写作上模仿其他作品的形式。
寄与
[jì yǔ]
1.传送给。
寄匿
[jì nì]
谓暂时隐藏。
寄汲
[jì jí]
指取别家的井水。
寄重
[jì zhòng]
犹借重。
封寄
[fēng jì]
封缄寄递。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巨骨》:“刺史 魏凌 知 萼 爱奇,故封寄焉。”《歧路灯》第八六回:“背面写着:嘉靖 □年□月□日 鄞县 封寄。”
寄言
[jì yán]
1.犹寄语、带信。
寄止
[jì zhǐ]
犹寄住,寄居。
标寄
[biāo jì]
谓寄托高超,不以俗务为怀。
寄象
[jì xiàng]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寄任
[jì rèn]
1.指所委托的重要职任。隋 江总《为沉君理让仆射领吏部表》:“必大厦之栋梁,总其寄任;亦巨川之舟楫,未有绵力薄材。”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臣之所言,殊未尽意。重烦上听,再贬远方,削天阁之班资,夺神州之寄任。”宋 曾巩《奏乞复吴中复差遣状》:“欲乞召至左右,使典司献纳,或委以藩镇,使剸治烦剧,必能上副忧勤,不负寄任。”
寄存器
[jì cún qì]
计算机中用来在操作时暂时存储信息的部件。
寄宿生
[jì sù shēng]
在学校宿舍里住宿的学生。
寄生虫
[jì shēng chóng]
1.寄生在别的动物或植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如跳蚤、虱子、蛔虫、姜片虫、小麦线虫。寄生虫从宿主取得养分,有的并能传染疾病,对宿主有害。
内寄生
[nèi jì shēng]
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叫做内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的肠子里。
外寄生
[wài jì shēng]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并摄取养分以维持生活,如虱、蚤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身体表面。
寄居官
[jì jū guān]
指本为朝廷官员,而今返里家居的人。亦称“寄居官员”。
刘寄奴
[liú jì nú]
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寄僧名
[jì sēng míng]
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请和尚起一僧名,谓之“寄僧名”。
寄存处
[jì cún chù]
代存物品的公共机构。
寄元九
[jì yuán jiǔ]
这首诗写于元和九年白居易为母亲守丧居住渭村时期。
寄禄官
[jì lù guān]
官阶名。宋 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元丰 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 苏轼 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 湖州,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 惠州,知 湖州、惠州 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宋 陆游《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元 黄溍《日损斋笔记·辩史》:“宋 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九》、《宋史·职官志十一》。
寄书鳞
[jì shū lín]
寄书之鱼。
寄名锁
[jì míng suǒ]
迷信习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
寄书鸿
[jì shū hóng]
即寄书雁。
寄春君
[jì chūn jūn]
梅的别称。
寄话筒
[jì huà tǒng]
器物名。犹今之留声机。
槲寄生
[hú jì shēng]
木名。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寄生于其他落叶树上。茎柔软,有节,叶子对生,花淡黄色,结浆果,球形。常寄生在槲、杨、柳、榆等树枝上。茎和叶子中医都入药,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寄宿舍
[jì sù shè]
1.由国家或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为职工或学生提供的公共宿舍。
桑寄生
[sāng jì shēng]
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常寄生于山茶科和山毛榉科等植物上。叶革质,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夏秋开花,紫红色。浆果椭球形。另有毛叶桑寄生,也称桑上寄生。枝、叶、花均被褐色毛。中医以茎叶入药,叫广寄生,能治风湿痛、腰背痠痛等。
实寄封
[shí jì fēng]
集邮中指经过实际投递的信封。
寄生囊
[jì shēng náng]
佛道指人的躯体。
寄生香
[jì shēng xiāng]
伽南香的别名。也叫“奇南香”。清 谷应泰《博物要览·奇南香出产品第》:“奇南香亦生於千年榕树之上,故名寄生香。”参见“伽南香”。
檞寄生
[jiě jì shēng]
可泛指松毛虫属中的各种寄生于松樠上的害虫。
寄附铺
[jì fù pù]
唐 宋 时一种代人出售物品并放高利贷的商行。类似后世之当铺与寄卖商店。唐 蒋防《霍小玉传》:“﹝ 霍小玉 ﹞资用屡空,往往私令侍婢卖篋中服玩之物,多託於西市寄附铺 侯景先 家货卖。”《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七六引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寄附铺》:“今世所在市井,有寄附铺,唐 世已然矣。”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唐 时商业多至二百余行,每行总有较大的商店。据现有材料看,最大的商业当是放高利贷的柜坊。柜坊又有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名称,类似后世的当铺。”
寄生蜂
[jì shēng fēng]
寄生于其他昆虫的幼虫、蛹或卵中的蜂类。如金小蜂、赤眼蜂等。
寄生星
[jì shēng xīng]
所谓寄生星就是一种由己方投放、能寄附在敌方卫星上的微小型卫星。
寄书雁
[jì shū yàn]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后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复至匈奴。武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不能隐匿,遂放还苏武等人。后因以雁称书信或送信的人,以"寄书雁"﹑"寄书鸿"﹑"鸿雁"称送信的人。
寄书邮
[jì shū yóu]
传送书信的人。邮为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故称。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 作 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 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问:‘郎何之?’答云:‘为人作寄书邮。’”
寄生草
[jì shēng cǎo]
1.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三、三、七、七、七、七、七(七句)。可用作小令,也可用于套曲中。
寄人篱下
[jì rén lí xià]
《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原指写诗作文因袭他人。后转指在别人的势力庇护之下或依附别人过活。寄:依附。篱:篱笆。
寄生生活
[jì shēng shēng huó]
1.寄生物的行为或惯例。
廉可寄财
[lián kě jì cái]
能够以钱财相托。指十分廉洁的人。
寄迹山林
[jì jì shān lín]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箍药寄方
[gū yào jì fāng]
是一种药名,主治发背痈疽,诸般肿毒。
借歌寄情
[jiè gē jì qíng]
用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来反衬自己的内心情炽热的感情通过音符传播出来。
寄雁传书
[jì yàn chuán shū]
指传递书信。
寄情于物
[jì qíng yú wù]
把自己的情寄托在物的身上。
盐梅之寄
[yán méi zhī jì]
比喻可托付重任。
黄耳寄书
[huáng ěr jì shū]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寄命托孤
[jì mìng tuō gū]
寄命:以重要事宜相委托。临终前,将孤儿及重要事情相托。
柱石之寄
[zhù shí zhī jì]
旧时指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寄豭之猪
[jì jiā zhī zhū]
寄:寄存;豭:公猪。寄放在别人家的公猪。比喻私闯别人家淫乱的男子。
风雅兴寄
[fēng yǎ xìng jì]
暂无释义
浮生如寄
[fú shēng rú jì]
人生短暂虚浮无定,如同寄居世间。
槲寄生组
[hú jì shēng zǔ]
雌雄异株植物。
寄兴寓情
[jì xìng yù qíng]
寄:寄托;寓:含;兴:兴致。指作品中寄托饱含了作者的兴致与情怀。
寄颜无所
[jì yán wú suǒ]
脸面没有地方放。犹言无地自容。
终末寄主
[zhōng mò jì zhǔ]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寄主。
一方之寄
[yī fāng zhī jì]
负一方面责任的职务。
驿寄梅花
[yì jì méi huā]
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寄托哀思
[jì tuō āi sī]
把对亲人或烈士深情的思念、哀愁寄托在某事物上、某情景中或某行动上。
鞮译象寄
[dī yì xiàng jì]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鞮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寄情诗酒
[jì qíng shī jiǔ]
寄:寄托。把感情寄托在吟诗饮酒上。
寄生阶级
[jì shēng jiē jí]
指剥削阶级。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其他阶级的阶级。
寄小读者
[jì xiǎo dú zhě]
散文集。冰心作。1926年出版。共收散文二十九篇。记录作者赴美国的经历和见闻,抒发对遥远故国的思念,以及对母爱、童心和大自然的赞美。其中描写太平洋、慰冰湖风景的篇章,充满诗情画意,风格清丽柔美。建国后作者又出版《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均记述国内外见闻。
北门之寄
[běi mén zhī jì]
指负军事重任。
托孤寄命
[tuō gū jì mìng]
《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昺 疏:“可以託六尺之孤者,謂可委託以幼少之君也。若 周公、霍光 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謂君在亮陰,可當國攝君之政令也。”后以“託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攝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三国志·魏志·徐宣传》:“詔曰:‘宣 體履至實,直内方外,歷在三朝,公亮正色,有託孤寄命之節,可謂柱石臣也。’”唐 李德裕《臣友论》:“文帝 戒太子曰:‘即有緩急,亞夫 真可任將兵。’此皆得於氣志之間而後知,可以託孤寄命矣。”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六》:“日磾 養馬而嚴威,可以託孤寄命矣。”
寄情山水
[jì qíng shān shuǐ]
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用山水来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作者没有知音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想法,山水气势磅礴,有感于大自然间山水包容万象,不知不觉中就以山水抒发自己心中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或者,空有抱负却无施展才华之境遇,对世俗中的事不再有过多指望,也不屑于与一帮功利之人为伍。然后隐居于山林,寄情于山水。
郦寄卖友
[lì jì mài yǒu]
郦寄出卖朋友。
铁脚诡寄
[tiě jiǎo guǐ jì]
指 明 代 浙江 富民为逃避徭役而将田产假托在亲邻、佃仆名下的一种手段。
乡书难寄
[xiāng shū nán jì]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寄居官员
[jì jū guān yuán]
见“寄居官”。
浮生若寄
[fú shēng ruò jì]
浮生:虚浮的人生。人生虚浮,如同寄居在世间。
孤悬浮寄
[gū xuán fú jì]
形容孤立而没有依托。
身寄虎吻
[shēn jì hǔ wěn]
指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寄予厚望
[jì yǔ hòu wàng]
对某人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某人可以在未来成大事。
人生如寄
[rén shēng rú jì]
寄:寓居,暂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托妻寄子
[tuō qī jì zǐ]
将妻子儿女送到别人家寄养。
生寄死归
[shēng jì sǐ guī]
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夜雨寄北
[yè yǔ jì běi]
诗篇名。唐代李商隐作。全文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答覆友人的询问,既有秋雨时节的感伤,又有向往中的温馨场面。其中的重叠词句,突出了作者感情的缠绵,构思奇特。
浮寄孤悬
[fú jì gū xuán]
漂浮似地悬挂着。
千里寄鹅毛
[qiān lǐ jì é máo]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同“千里送鹅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