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锋用笔 千古不易—赵孟頫的用笔理论

2019-06-19 1,049 0 举报/投诉

中锋用笔 千古不易—赵孟頫的用笔理论

    在整个书法创作实践和书法艺术理论体系中,书法的用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书论家几乎都有相关的论述。赵副顷在用笔理论上有深刻的见解,他从悠久的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本体规律中,剥开繁复庞杂的层层迷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题。这是基于对书法技法的人文思考,是基于对书法艺术形式特征的审美思考而断然发出的绝论。
    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赵孟頫再次应召赴京,途中将独孤僧(天台人)所赠《定武本兰亭》反复赏玩,先后写了十三条跋文,即流传后世著名的“兰亭十三跋”。其中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的这一论断惊世骇俗,振聋发耽,为理论界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论争平台。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赵孟頫书法用笔理论的推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积淀为具有民族审美心理与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艺术技巧式样。今天,我们来学习研究他的这一理论,往往不能得到一个全面的解释。在此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如下几点分析意见,供大家参考:
    其一,就是中锋用笔。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笔划都能呈现出立体的感觉。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清代有位书论家,曾对篆书的中锋用笔问题作过这样的描述: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做“绵裹铁”云云。这就是他心目中的中锋。其实在写字的时候,并不是笔锋始终都在笔画的中心位置行走,只要笔锋始终在笔画的外边沿线以内行走就是中锋用笔。我们且看索靖的银钩蚕尾、王右军的锥画沙和印印泥、张长史的折钗股、颜鲁公的屋漏法、怀素的飞鸟出林和惊蛇人草等等,都是同一种用笔方法,即中锋用笔。
    其二,大概是以“气”用笔。所谓以“气”用笔,就是以气驭笔,以意运笔。书法用笔自魏晋以来,讲究“气韵生动”,讲究“骨法用笔”。无论是讲究“风神”、“骨力”,还是讲究“神采”、“意蕴”,都需要通过以“气”用笔才能得以实现。通过以“气”用笔,打造“轻灵虚无”韵的感觉。以“气”用笔,使得笔下产生出活泼泼的生机。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其三,以文人的气质用笔。“用笔”是书法家驾驭笔墨、抒发灵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法主体的作用是关键所在。书写者的审美情趣,要通过毫端达于纸上,人的精神、气质、性情、学养全部体现于用笔线条之质感,通过用笔使转而呈现出人文之质素。这正是书法能表现人文精神的奥妙所在。以文人的气质用笔,似乎也是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然,赵孟頫的用笔理论不是单方面提出的,他是在一个大艺术领域中不断体验、不断物化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化0寸艺术的各个领坦改口音乐、书法、绘画、诗律等等都太精通了。这里可以打一个比方,诸门艺术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蜂窝”,在初级阶段,各门艺术都处于“蜂窝”的底部,是有“蜂墙”间隔着的,或许此时是不相通的;但是,到了极高的境界之后,诸门艺术就处在“蜂窝”的顶部了,“蜂墙”就不复存在了,诸门艺术就会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赵孟頫把书法和绘画就“浑然一体”了。赵孟頫在他的一段题画诗中写道:

石如飞白木如箱,写竹还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就是赵孟頫的大艺术观。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