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与今的对峙与融合

2021-12-28 161 0 举报/投诉

感谢讲座主办单位对我的信任,使我有此机会与书法同道在一起交流,共同研究书法。这次时间较短的讲座对书法技法中形而下的具体问题当然不可能展开来说,只能就创作理念和信息动态向大家传递与交流,换句话就是今天不讲“怎样写”,而是讲“为什么这样写”。我选的是“古与今的对峙与融合”这个题目,这个题目中将触及到书法史、书法创作、书法界乃至当代书法的存在环境等方方面面,对此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受,只是未来得及静下心来思考与梳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尝试作这方面的努力。希望通过这些思考,能深化创作思想,减少创作中的盲目性,使我们每个人的创作在理性的统摄下,来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来推动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

所谓古与今的对峙与融合,二者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既有承传又有扬弃。从严谨的理论层面来说,不能简单地将古与今对峙起来,二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支撑的,是互为存在条件的,是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不同时段,不同角度,不同主体认为的古与今是大不相同的,古与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今天我们之所以作为一组对应关系来论述,是为了在对比中说明问题,在对比中梳理出规律。这里我所指的“古”,是特指以中庸观为核心理念的以古代文人为主的书法创作现象及作品的形式技法,“今”是指近三十年来以展览为中心的当代书法创作潮流。下面,我们尝试从审美倾向、价值判断、创作态度、形式与技法、创作队伍这五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审美倾向

我用了简单的八个字来概述古与今的书法创作审美倾向,古为“天人合一”,今是“形式至上”。

古人是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文书人合一的书法审美特点。古人怎么欣赏书法?大概宋代以前没有大纸,传世的书法作品都是小幅,或小纸联缀起来成长卷,写画在丝织品(如帛、绢等)上的作品幅式或可大一些。如著名的张旭《古诗四帖》、孙过庭《书谱》等,都是由小块纸联缀而成的长卷。还有传世的王羲之等名家的许多尺牍,都是小品。当时的文人赏读这些小幅书法时,在窗明几净的书斋中,是在案上赏读,其赏读的特点是“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其人风采。口诵其文,是赏会其文词的美妙与文义的幽深;手楷其书,是玩味(不一定是手楷,会于心即可)其翰墨的精妙,体会古人挥运之间的执、使、转、用,在沿笔势展开的时序进程中体味书法之美,前人所说的“观古人下笔处”,即不但玩味字形的势态之美,而且细心体悟笔势的细节之美;然后通过文采风流与翰逸神飞,去体味作者的才思胸怀、气质禀赋和人格魅力。这种文词、笔墨、人格揉合在一起的审美方式,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理念的表现,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不单单是对技巧形式的解读,文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气质、人格都将对书法美具有参预、影响作用。艺术与人,真善与美是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古人对书法美的认识。

而今天是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呢?2004年全国八届书展在古都西安展出,开幕当天人山人海,听说把展厅的大门都挤坏了。收到来稿是37000件,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最后挑出一千幅参展作品,其中50幅获奖作品。去年的全国九届国展在广州举行,收到投稿5万余件,终评投票时挂在一个类似体育馆的大厅中,密密麻麻如书法的海洋(图01),最后展出作品一千件,这一千件的展览怎么看?每件作品看几秒钟,而且是马不停蹄!这是真正的走马观花。当你身心疲惫地从展厅中走出来,如果有人问你哪件作品最好,你脑子里可能会浮现一件或几件留下较深印象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其中写错了几个字,甚至作者是谁都浑然不知,只对作品的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将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从文——书写内容和人——创作主体中剥离了出来,唯形式至上。面对展厅中悬挂的宏篇巨制的作品,如走进了书法的原始森林,谁还能细读文词的美妙?谁还能细究文字的正误?谁还能研读笔势往复中的细节之美?所关心的只是大的形式美。古与今之间,书法从读到看、从书斋到展厅、从真善美合一到形式至上,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不管你承不承认,不管你爱或是恨,不管你认为是人心不古或是领时代风骚,但客观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存在的必有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必须正视它、接受它、研究它而不要抗拒它。

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可以说古代的书法艺术是不纯粹的、不独立的,古代的书法艺术都荷载着文和人的内容,也就是古代的书法艺术从属于文和人。在古代人眼中的书法是“文人余事”,是“童子雕虫篆刻”,是“壮夫不为”,孙过庭书谱中将书法与钓鱼、下棋并列起来论述,认为“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书法是文与人的从属,是载“道”的工具,是非创作。古人的书法创作是“无意于佳乃佳”(苏轼),反对刻意做作,而今天的书法则是刻意于形式经营,努力追求创作效果,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形式之美。古人于书法讲求经典的积淀与技巧的锤炼,王铎作书“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方法贯彻终生便是古代书家的典型例证,而挥毫濡墨、面对一张洁白的宣纸的时候,那胸中的卷轴与腕底的积累都化作浑沌一片,顺着笔势而行,随缘生机而变,其“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意识流境界,要“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要“凝神静虑”,物我两忘,“浩然听腕之所使”,是一种“非创作”的自然挥运。而今天展厅中的书法创作重设计性,从选择内容、书体、形式到用纸、用墨乃至完成后印章钤盖的位置,都要精心设计。古人作书意在求“象”,这个“象”是一种心像,是通过笔墨表现人格与联想文化,而今天的书法创作则聚焦于“形”,重在对作品形式美的感受。

古人欣赏书法“口诵其文,手楷其书”,什么是手楷其书?就是玩味其下笔处,观察其映带回护、纵横使转的细节。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对于书法来说,用笔,通过用笔表现出的笔势之美就是细节,细节处表现书法所特有的内在韵致,表现书法区别于绘画的独特美,这细节要用心去“读”,而不是今天展厅中对书法作品只是用“眼”去看,来不及用心去“读”,这读是通过笔墨去读其文化内蕴乃至人格魅力,而“看”是对艺术形式的感受与把握,是纯粹形式的书法之美。古人循着文句、循着笔势、循着时序对书法进行解读,感受作品中舞蹈般的美,这舞蹈既有空间造型之美,又有沿时序进程中的美,今天在展厅中,在众多作品的对比映衬之中去“看”作品,主要是把握其雕塑般的空间造型之美,抽出了、或淡化了、或模糊了其沿笔势展开的时序之美。

当代书法艺术的起步、变化与发展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步伐一同走过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就是当代书法三十年发生和变化的大舞台、大背景。我们可以沿着历届全国书法展览以及其它重要的书法展览为主线来回顾和梳理一下当代书法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过程。

全国第一届书展是在1980年,当时中国书协尚未成立,这个展览是在沈阳展出的一次全国邀请展,后来中国书协就把这次书展作为全国第一届书展。这个展览中表现的特点只是把久违的书法找了回来,其作品形式与审美特征是“文革”前的延续,讲究下笔有由、讲究师承有素,表现文人雅意。人们可以不再只能写毛主席诗词,而可以写“远上寒山……”“月落乌啼……”之类的古诗词,但当时人们似乎已经很满足,解脱了禁锢已久的思想,在书法中找到一些有限的自由感,尽管这次展览还说不上具有什么新的创作理念或形式探索,例如一幅完全临摹《张迁碑》的字也能堂而皇之地入选展览,但这已足以使热爱书法艺术的人欢欣了。人们可以自由地谈书法艺术,不象“文革”时期,视颜真卿为封建皇帝、地主阶级的看门狗,写颜体就是封建统治者的孝子贤孙。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