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 | 中国传统书信礼仪

2021-12-27 306 0 举报/投诉

曾几何时,书信是人们相互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可近二十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等快速发展和普及,传统书信的人已变得越发少。据邮政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曾经每天投递的信件中,80%-90%都是书信,现在则多是商业函件。

但作为传统书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礼仪,即使是在email盛行的年代,这些书信礼仪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部分。看完下文,你或许会想:我们已经不会写信了。

矛盾书信

书信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在中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还有魏晋就出现的专门记录书信礼仪的文献《书仪》。从这些文献里可以看到比较规范的书信格式和用语,这些书信都成了书信礼仪的典范。

而现今,书信中的礼仪和常识是缺失的。比如,我们很少注意到,其实我们不能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我夫人」,应该叫内子、拙荆;称呼对方字号比名字尊重,所以《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昀和纪晓岚的混称是错误的;不能出现「你」「我」的字样,等等。

李大钊给胡适的书信

陈独秀给胡适的书信

书信格式

书信的一般有称谓语、提称语、启辞、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敬禀者、跪禀者、即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再启者:用于对平辈的回信复禀。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署名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E-mail该有传统书信礼仪

现在人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用email,但其实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书信的结构敬语称呼等还是应该和传统书信一样的。学会写信是一种文化素质和个人涵养的最基本体现。

名人书信

鲁迅致母亲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不能吃了。其余的东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给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种粉,无人认识,亦不知吃法,下次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发风,才冷了起来,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内大小俱安,请勿念为要。海婴有几句话,写在另一张纸上,今附呈。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一月十六日

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人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尽。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毛泽东

内容来源于荣宝斋在线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