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势的奇迹:《元怿墓志》解析(三)

2021-12-27 156 0 举报/投诉

元怿是北魏孝文帝的第四子。《元怿墓志》(公元525年)为魏碑成熟时期的精品,高95厘米,宽99厘米,32行,每行32字,字形较小,可谓小楷。写小楷,很难去琢磨小字的细节,是自然书写的好样本。该墓志重字较多,比较重字,是书法审美的一个常用的方法,关键在于,比较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人们常说《兰亭序》有20个“之”字不同,为什么不同?笔者考查,是因为每个“之”字的上字不同(2016年1月26日微信)。《元怿墓志》的重字不同,不仅如此,还有规律可寻。

图1

《元怿墓志》共有五个“公”字,第一行第一个,第二十二行第五个。第一个“公”字(图1最上)体势方正,上边下边平行,右稍高挑而重心平衡,整体四平八稳,进一步变化可以朝两个方向走:一是平行两点与下面三角的组合,二是左上点与右上点加三角的组合。用符号公式说明:(1)左点·右点+三角形;(2)左点+右点·三角形。参见图1中红虚线。第二个“公”字,拉开了上两点与三角的距离,改变上边下边的平行,看右上点出锋的挑钩,强化了体势的上下关系。第三字也是如此。这是第一个方向。第四字转向,朝第二个方向走,右上点与三角形的聚合,看右上点出锋的笔势,自然前行到三角,构成一个更大的三角形,再与左上点组合。第五个“公”字(图1最下),强化这个走向,下面的三角顶进左右两点凌空的横势中,阻隔两点的笔势关联,远离左点而挨近右点,三角与右点牢牢的捆绑在一起。这带有行草的笔意,最为生动。书写是临时从宜,竟然出现这种清晰的路径,清晰的逻辑,真是不可思议!

图2

《元怿墓志》共有三个“方”字,在第五行、第十九行、第三十行。与唐代楷书的常态(图2 最下左为欧阳询《九成宫》,右为颜真卿《多宝塔》)相比,该墓志的“方”字的上点,取平势,不是往下点;与下面的长横隔空接,不是连;与下撇成棱角势,不是下垂对接。三部分各自为阵。第一个“方”字(图2下“方”字),看长横的波势,点与横聚合,然后与下部组合,就是“点·横+下部”。第二个“方”字(图2第二个),是交接处空隙小,关系紧密,三部分合为一体,就是“点·横·下部”。第三个“方”字(图2最上),三部分是隔空联结,就是“点+横+下部”。三个“方”字,体势、笔势不同,字势意味也不同。第一个活泼,第二个温厚,第三个坚硬,最接近楷法。这也显示了一定的规律。

前面《元怿墓志》解析(二)讲到两个不同的“飞”字,有规律;下面的解析还会讲到重字,还可以看到规律。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