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弓:《书法欣赏歌》
书法(1)欣赏看(3)写字(2),字有形态精气神。
楷如立正尚规矩,草胜跑步行是行。
笔势体势成字势,三势生动见性情。
字字亲密行缀章,风格多彩中国人。
注释:
(1) “书法”:指书法艺术作品,审美对象。
(2) “写字”:书写汉字的简称。
“汉字”:中国汉字已有3700年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活在今天的古老文字,其发展大体可分两个历史阶段,“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现今汉字仍处于秦汉隶变以来的隶楷阶段,所谓“方块字”,是说隶楷阶段的汉字。我们书写的汉字,与王羲之、颜真卿所写的一模一样,当然存在繁简转换。所以,书法的艺术形态、艺术形象,古今没有本质区别。这一点,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任何艺术门类。这一点,是书法这门艺术的生命之源。
“书写”:是雅俗共赏的说法。古代称书法为“书”,就是书写汉字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书”为“如也”,“如”就是把汉字书写在简帛上面。这是“写”的意思。“写”是形声字,本义是移植。水移植叫“写”(后来出现“泻”字),情感移植叫“写”,文字移植叫“写”,文思移植也叫写,在电脑上作文还是叫写文章。当然,汉代以后“写”的基本意义还是书写文字。我们常说,请书法家“写一幅字”,“写一个字”,这是通俗的说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古人常说书画同源,画早书晚,书源于画,书画又相互影响。现在是大美术的时代,用电脑美化字、设计字、制作字越来越普遍,已出现毛笔写字的机器人,但“写”毕竟不同于“画”,“书写性”是书法艺术的命脉。“书写性”的要义有三:一是专一汉字,字数有限。《康熙字典》收4.7万汉字,《汉语大字典》收5,6万汉字,实际上常用字只有3.5千,常用的繁体字大概就5千,画则无限,凡视觉可见皆可成画。二是汉字有笔顺,既规范字形,又规范书写,“大”字有3个笔画,笔顺是先横再撇最后捺,古今相同。画没有笔顺,先画鼻子还是先画嘴巴,各人所喜。三是按笔顺书写是“临时从宜”,自然书写,不是构思、不是设计、不应修改,一气呵成,而且欣赏书法作品还要“如见挥运之时”,按笔顺去“重现”书写的笔触行走过程。这是书法的独特魅力,可以超越时空,直接触摸王羲之、颜真卿的心灵。所谓“看写字”,是指看字象之“写”,不是说看现场挥毫。画则不然,我们不知道郑板桥的《墨竹》,哪一片竹叶是第一笔,也不需要。
“书写汉字”: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已在学界形成共识。有研究者提出把书写工具“毛笔”加进去,如“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等,这种方式比较严密。“属加种差”的定义,这是现在艺术世界通用的界定艺术门类的基本方法。古代贤哲关于书法作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提出了中国书法美学的“书法本体论”。这个“书法本体论”博大精深,要义有三,一是“艺文兼备”,二是“一字见心”,三是“简易之道”。“艺文兼备”是指书法作品中有两种东西,文本(包括文学作品)善和书艺美,文本应该传播社会正能量。书法艺术起源于实用书法,实用书法不是随便写几个汉字,而是书写文本,也就是“因文为用,相须而成”。汉字之所以为汉字,是汉语中的文字。书法作品中除了正文之外,还有题款、印章,也算文本,可以了解谁写、写给谁、时间、地点、目的等信息。文本决定着书法作品的篇幅,书法作品的名称也依赖文本,如《黄州寒食诗帖》,文本还反映出书者的文化素养。“一字见心”是说书法作品中一个字就是完整的艺术形象,可以表现书者的精气神,这是书法本体论的核心。于是乎就有了“集字书法”,一把剪刀可以拼一件书法作品。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就是拼贴出来的,《淳化阁帖》经过了剪裁,连草书之龙《十七帖》也是经过剪裁的。武昌黄鹤楼门前的“天下第一楼”5个大字,就是集北宋米芾的字。这在其他艺术门类中是无法想象的。一件艺术作品是一个人,一件书法作品则是一家人,血缘相同。当然行气、章法也很重要,这是单字的组合,下面再说。“艺文兼备”与“一字见心”有矛盾,有人会问:书法欣赏到底是看“文”还是看“艺”?我个人理解,就是看“艺”;也要看“文”,看“文”可以帮助看“艺”。“简易之道”可以调解这个矛盾。唐代张怀瓘《文字论》把“道”比喻为太阳,“文”是太阳的光辉,“文”有天文、地文、人文,再从“三才(三文)”到语言、文字、书法。简单的说,“文以载道”,“其心体道”,“文”和“艺”就可以和谐了。张怀瓘的解释是,“简易之道”通“易简之道”,是体用关系。“易简之道”是太极、阴阳、天地,交合产生世界万物;“简易之道”是“易知”、“易从”。现在可以通俗解释说。“道”是指中华文化精髓的“儒、道、释”,是书法审美的理想境界。“易知”是说书法艺术可以“一字”直指本心,是一种抽象艺术,无须拐弯,凭借什么物像。“易从”是说这种抽象艺术是可亲近、可理解的,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这种理解,是传统与时代的结合。书法本体就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
(3) “看”:就是指书法的艺术欣赏。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直觉,唐代孙过庭《书谱》说“目击道存”,张怀瓘《文字论》说“心追目击”,意思相同,更突出了“心追”。“心追”高扬主体性,可以提升人的修养和境界。这种审美直觉也可以展开艺术形象的翅膀,扩展书法欣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