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书法与书学研究

2019-06-19 1,030 0 举报/投诉

明代的书法与书学研究


    元朝八十九年的统治于1368年被朱元璋所灭,明朝建立,政局大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也呈现新的繁荣势头。但在书学思想上,我们却决定把它放在书势衰落的元代一道来考察。前人指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尽管一个字的概括难以全面,但终究抓住了几个不同朝代的书法美学追求的特点。惟独元明,人们将两个朝代连起来,用了同一个字:“元明尚态”,说明前人早已看到两个朝代在书法美学思想上、书艺追求上的共同点。诚然,元代书坛主盟者为赵松雪,明代书风在董其昌未出以前,依然是赵孟颊的天下。明代书家几无人不学赵,无人不受其陶染。‘不过,明代书法虽笼罩在帖学中,其实此时帖学却远非元以前的帖学了。这是因为唐人确有魏晋六朝法帖可仿,宋人虽较唐人见古迹为难,但唐五代真迹不难见到。到了元代,赵孟倾就只能讲“取古刻数行”,以《阁帖》为本了,赵书风靡天下的时代,所谓师法晋唐,大多也只能以明代刻本、以赵书为据了。
    明代皇帝中,确有不少书法爱好者,成祖朱棣,诏求全国能书之士写制,挑其中最能者留翰林院写内制,并授予“中书舍人”,更精选黄准等二十八人专习王书。孝宗朱佑橙,日临百字以自课,神宗朱诩钧十余岁时,即携王献之《鸭头丸》帖、虞世南临王《乐毅论》、米带《文赋》帖于身边,随时揣摩。这既反映当时学书风气之盛,也说明当时崇帖风气之劲。至于那批专习王字的“中书舍人”,当然不可能成为其时的王羲之,倒确实在他们的笔下形成了被后世称体“中书体”的一种漂亮而程式化的书法模式。这时,读书人都很讲究写字,即使很不知名者,书法都很可观:中规人矩,不失赵家风范。明人也有少数习篆隶者。但基本上是取其形式,作为“识六书”的修养,并无意汲取其精神内涵。因而一些人笔下的篆隶也行草化了。明初宋珑于行草书外兼作篆,足不人市的赵宦光,以行草法作篆体,也名重于一时。明中叶以后,行、草成为文人墨客抒情寄兴的形式而大盛,文徽明、唐寅等均享名于一时,而祝允明更成为其时的佼佼者。然书之精神气象,均未能出赵氏门庭。晚期,董其昌出,名噪一时,有能书擅画之名,也有“脱去右军老子习气”之雄心,然时风所限,舍秀媚外无更高境界。明代非无锐意求变者,弘治、正德以后,张弼(1425-1457,字东海)作狂草、尚纵逸,自称“天真烂漫是吾师”,尽意挥写,不拘成法;陈献章(1428-1500,字白沙)束茅代笔,不求温润光整,而求支离枯劲,以避时尚;沈周(1427-1509,字石田)特喜黄庭坚的姿纵,吴宽(1435-1504)专尚苏东坡意笔……被冷漠了近二百年的宋代写意书法,在一部分正统派肆意攻击之时,他们却取而作为寻求新变的营养。徐渭更是一位创作意识强烈的书家,诗、书、画、文均能,自认书功第一,字亦如画,将每次作书都当做一次创作,故其传世之作,既有因尝试而不尽完善的,也确有为成法格守者难以望其项背的真正的艺术创造。
    明代书学著述并不少。由于书学思想笼罩于晋规唐法的追摹之中,故讲学书技法者特多。如姜立纲的《中书楷法》、李淳的(八十四法》、丰坊的(书诀》等都很著名。连作书不拘成法的徐渭都写过《执笔法》和《七字书诀》等。所不同于前人的是,此一时期,对技法有了体系性的论述。   项穆的《书法雅言》、汪挺的《书法粹言)、宋曹的《书法约言》,被时人视为三大具有体系性的著作。虽然都是讲技法,其中也或多或少透露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仍然是研究明代书法美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其他如张绅的(法书通释》、赵宦光的《寒山箒谈》、潘之涂的《书法离钩》等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陶宗仪有《书史会要)九卷,载古来能书者,上起三皇,下至元代,后朱谋贾续撰一卷。比较系统地反映其时书法美学思想者要数董其昌的《书禅室随笔》了。此外,散见在其他文集中的一些杂著、随笔,也直接地表述一些比较新鲜活泼的思想观点。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