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碑主将 风神高标—崇碑运动的先导与柱石邓石如

2019-06-19 1,110 0 举报/投诉

崇碑主将 风神高标—崇碑运动的先导与柱石邓石如

    近人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终生布衣的邓石如。”《清史稿》中记载:大学士刘墉、副都御史陆锡熊,见到邓石如书法皆惊异日:“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又记载:“梁峨见其篆书,惊为笔势浑鸳。”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有:“无端天遣怀宁老,上蔡中朗合继声。一任刘姚夸绝诣,偏师争与撼长城。”康有为《广艺舟双揖》中更有:“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山人既出之后,三尺竖童尽皆操笔,皆能为篆。吾常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可见,康有为更是把邓石如的意义概括为一场书学革命。邓石如是一位诸体皆工、篆隶尤佳、名噪当时又流传后世的书法大师。

    [清]邓石如《万绿阴中》篆书轴: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巨匠.“邓派’篆刻艺术的创始人。他以篆隶为本而兼工宾行草诸体。其篆书的主要成就是小篆。其篆书结体偏长.圆浑中离有犀利.平正中见其精神。他廓清了唐代以来篆书的呆板匀弱之气.开创了劲健厚重、雄浑古穆的清代篆书新境,被刘墉称为“近千年来无此作’的篆书大家。

    邓石如(1743一1805年),初名淡,字石如;因避仁宗淡讳,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岌游道人;清安徽怀宁人。他以丰富的经历和诚挚的为人、对书法篆刻艺术的酷爱和对艺术的献身精神,以及他在篆隶上取得的具有开拓性的成就,还有他创造的魏碑新笔法等,赢得了有清一代篆隶领袖的伟名。中国书法五千年。
    自古书家勤学苦练不乏其人,但像邓石如那样作为终生一介布衣,把书法作为自己唯一的事业加以追求,穷其一生的精力,致力于书法和篆刻的研究,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罕见的。
    邓石如学习之勤苦,非常人能比。他与历史上其他名家一样,为学习书法付出了相当艰苦的劳动。《清史稿》中记载邓石如“好《石鼓文》,李斯《峰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胭》,敦煌《太守碑》,吴苏建《国山碑》,皇象《天发神俄碑》,唐李阳冰《城煌庙碑》、《三坟记》等,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写《说文解字》二十本。搜三代钟鼎,秦汉瓦当、碑额。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西岳华山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潘校官》、《孔羡碑》、《受禅碑》、《大飨》诸碑,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他临写篆书名帖十本,上百遍的临摹;半年内写小篆20万字,三年内临写汉代隶书名帖500本。

    [清]邓石如《隶书七言诗轴》:
    邓石如的书法,在清代留下了一种堂堂正正的品格,把清代书法引领到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笔法—魏笔法,从而焕发了书体创作的青春。他隶书根基很深,几乎临追了所有的汉碑,每一种汉碑的临幕都在百追以上。他从汉碑中来,又从汉碑中出,再杂以魏碑的用笔方法.于是,他的隶书独树一帜。

    大家知道,邓石如篆书的成就主要在小篆。小篆自古以来的主要特征就是李斯开创的那种所谓的玉筋篆。玉筋篆除横平竖直、圆转流走的线条使人惊叹之外,它的用笔单调和刻意求工,总让人们觉得其平淡和俗滑。邓石如的小篆,不以李斯、李阳冰为满足,而是大胆走自己的路,与古人论高低。他曾这样说过:“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弊,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vvo}}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胭致其朴,之果廿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志,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以秦汉之际零碑断喝,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邓石如的小篆取法众家之长,不仅从大篆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更以隶书的笔法作篆,平拖、绞转兼用,雄浑涩进,苍茫大气,富于变化,从而丰富了篆书的用笔。正如包世臣《国朝书品》中所评价,邓石如之篆“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特别是邓石如晚年的篆书,线条紧涩厚重、浑雄苍茫,已臻化境。邓石如堪称清代篆书继往开来之翘楚。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邓石如的隶书用篆书笔法加以改造,显得尤为深沉。其风格“结体严重,约峰山、国山之法而为之”。邓石如用了三年的时间遍临《史晨前后碑》、《华山庙碑》、《孔羡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校官碑》和三国时代的《受禅碑》、《大飨碑》等各50本。此外,从邓石如隶书特色来看,他似乎还学过《曹全碑》、《夏承碑》、《乙瑛碑》、《石门颂》、《衡方碑》、《鲁峻碑》等。他深得《曹全碑》之遒丽、《石门颂》之纵肆、《夏承碑》之奇瑰以及《衡方碑》之淳厚。其创新的意识极其强烈:在隶书波挑的写法上,不是单纯的向上挑笔,而独具一种特有横挑的风味;隶书的捺笔,邓石如往往向下出锋,有笔断意连之势。邓石如的隶书,坚挺力足,锋芒独到,有一股慑人心魄的力量。他是继郑篮、金农之后而有很大发展的隶书大家。包世臣是这样评价邓石如的:“其分书则遒丽淳质,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赵之谦也说:“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隶为第一。山人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越过少温。”阳湖钱伯炯深深佩服邓石如篆、隶书为绝业。邓石如是一位集隶书之大成的书家。
    邓石如除在篆隶方面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之外,其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他在碑学上的巨大贡献。邓石如是清代中后期崇碑运动的先导与巨子,其在魏碑用笔的创新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足以与书史上的钟(路)、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相辉映。学界一般认为,碑学之有邓石如,正如帖学之有王羲之。自邓石如之后,中国书法不复以二王为念。正因为如此,两百多年来,邓石如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书坛和印坛。这就是他所创造的用笔的新方法。这个新方法就是在书写过程中,既重视笔画的两端,又特别注重笔画的“中截”部分的用笔。在他的直接或间接传授下,很多人涌进了这一行列。其中不少杰出之士享有大名,如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莫友芝、吴大澄、徐三庚、杨沂孙、康有为、吴昌硕等等。后起之秀如此倾心于邓顽伯,在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这一现象时,信然于糜糜的帖风中碑风磊然而拔起,邓顽伯实开一代之风气。
    碑学派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大、重、拙”。大就是大气,重就是厚重,拙就是生拙。在魏碑的大、重、拙方面,邓石如用尽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他所创造的笔法就是笔杆与行笔的方向相反,倾斜着运笔,成逆进之势,从而使“其中截无不圆满”,线条不毛不厚,不厚不重。邓石如新的笔法所创造的“毛边粗老”的艺术效果,在魏碑的大、重、拙尤其是其线条的厚重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魏碑书写的艺术实践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正是这种新的笔法的问世,给陈陈相因的帖学传统注人了新的活力。邓石如新笔法的问世,是碑学在实践上成熟的标志。邓石如的新笔法赢得了“千数百年无此作”的高度评价。因此,邓石如新的笔法,具有划时代的、开辟新纪元的重大意义。
    邓石如新的笔法的问世,并不被当时人所认知、肯定和接纳。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就有人直指其“破坏古法”。他当时则不以为然地答道:“某书修短肥厚皆有法,一点一画皆与秦汉碑刻合,不似公俗出,放荡任意无所忌。”殊不知其新的笔法竟然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邓石如书法的渊源是他的篆刻。包世臣所作的《完白山人传》中说他:“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最工,弱冠孤陋,即以刻石游。”因此,他印从书人,书从印出,这是邓石如书法的一大特征。
    邓石如数十年的勤学苦练和遨游生活,使他得以融古碑之精髓,得山川之灵气,置身秦汉,体察魏碑,穷极篆隶名迹,书尽碑版片纸,献身艺术,艰难跋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终于形成了“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具有独特风格的一代艺术巨匠。在中国书坛、文坛上起到了救弊振衰的作用,掀起了研究学习秦汉碑版的高潮,促使后来形成了嘉道时期的新风貌,沟通了已经阻塞了数百年的艺海之源,为书坛架起了一座承先启后的桥梁。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