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合伙纠纷有三种救济途径:
一、自力救济-当事人自己解决纠纷的方式
自力救济,也称作“私力救济”,民间称之为“私了”。是在没有第三人协助的情况下,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合伙纠纷的方式。主要包括避让与和解两种方式。
1。避让。避让是指合伙纠纷发生之后,一方当事入主动放弃争执,从而使纠纷归于消灭的行为。
2。和解。和解是指产生纠纷的双方当事八,就产生争执或冲突的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从而使纠纷归于消灭的行为。和解的特点在于双方有协商的愿望及进行协商的行为。在解决纠纷的结果上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愿。
二、社会救济——在第三方协助或主持下解决纠纷的方式
社会救济是是指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合伙纠纷的方式。
主要特征是基于合伙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愿,请求第三者协助或主持解决纠纷。与自力救济的区别就在于第三者的介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第三者不包括国家机关。在实践中,由社会力量介入解决注册会计师之间合伙纠纷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调解,二是透过双方当事人认同的第三人进行调解。
三、公力救济——利用国家公权力解决纠纷的方式
公力救济。是指利用国家的公权力解决合伙纠纷,即作为国家机关的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来解决合伙纠纷,其表现形式就是民事诉讼。
采取以国家公权力为基础的民事诉讼方式来解决合伙纠纷,与私力救济和社会救济解决合伙纠纷的方式相比,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
采取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合伙纠纷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民事诉讼是合伙纠纷最终和最具权威的解决方式。
2。民事诉讼的程序严格性有利于合伙纠纷的公正解决。
采取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合伙纠纷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为:
1。采取诉讼方式有可能加剧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对抗。
2。社会民众一般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民事诉讼方式。
3。民事诉讼方式程序复杂、繁琐、时间持久,成本高昂。
4。采取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合伙纠纷限制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什么是合伙经营纠纷?
(1)合同及合伙章程、登记手续、营业执照;
(2)合伙人各自出资数额(包括投入的实物、技术)的证明;
(3)合伙期间收支帐目、财产积累、盈亏损失凭证;
(4)入伙、增伙、退伙、歇业、终止时对合伙财产及债权债务处理的协议;
(5)其他证据。
可诉的合伙纠纷有哪些?
明确可诉的纠纷类型在合伙企业法中规定了三种情形:一是合伙除名纠纷。被除名人对除名决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法院起诉;二是有限合伙人的维权之诉。即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有责任的合伙人提起诉讼,类似于公司法中的股东诉讼;三是有限合伙人的代位之诉。
当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怠于行使权利时,有限合伙人可为了本企业的利益而以自己的名义提起代位诉讼,类似于公司法中的股东派生诉讼。
应当说,在未被法律明确能否涉诉的合伙纠纷中多数是可诉的。根据合伙企业法第103条的规定,合伙人履行合伙协议发生争议的,合伙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
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合伙协议中未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此类可涉诉事项大概有这样几类情形:一是合伙协议约定或法律规定在可以追究违约责任情形下的纠纷。
诸如,有限合伙人未按期足额交纳出资的应承担补交义务,并对其他合伙人承担违约责任。二是法律规定应对某类行为承担无限责任或连带责任,相关利害关系人因追究行为人的此类责任而涉诉的纠纷。诸如合伙企业注销后,原普通合伙人仍应对合伙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三是法律规定对某类行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纠纷。
诸如合伙人对须一致同意始得执行的合伙事务擅自处理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合伙人违反竞业禁止规则或进行关联交易的,对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四是法律规定享有追偿权的纠纷。诸如合伙人由于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使得其实际清偿数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亏损比例的,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合伙纠纷均可涉诉,即便是合伙协议有约定的纠纷亦未必可诉,能否受理的关键是审查纠纷的性质是否具有可裁判性。如果属于合伙人内部单纯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则法院不得受理,更不得作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裁判。那些需要合伙人一致同意的事项;需要借助合伙人的表决等“人身行为”来完成的事项;诸如关于新合伙人的入伙程序与效力纠纷,关于合伙企业设立前的合伙协议是否继续履行的纠纷等均不得涉诉,更不得作出具有强制履行的裁判内容。
因此类纠纷属合伙人单纯自治事项,司法权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
此外,在受理合伙纠纷时须注意与最高法院“案由规定”的协调适用问题。案由规定是具有高度指导性的例举式规定,是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一个指导性准则但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效力。司法实务中不能不顾纠纷的实际内容而硬性套用案由规定的示例,也不能因为案由中没有具体对应的示例而拒绝受理相关纠纷。
因为无论多么翔实的例举性规定,永远无法穷尽现实法律生活的纠纷形态。因此,受理合伙纠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审查其是否具有可裁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