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

夜行次东关逢魏扶东归

夜行次东关逢魏扶东归 作者: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塞遥。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

塞下曲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塞下曲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许浑是中唐诗人,目睹国力衰敝,百姓苦于战乱,所以其笔下的边塞诗以反战题材为主,大多透露出浓重的悲凉色彩。   诗的内容很好理解。桑干夜战,伤亡过半。“乡信”自…

早秋三首·其一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

谢亭送别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谢亭送别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

汴河亭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许浑经过隋炀帝的行…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

姑苏怀古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竣工,人称姑苏台,其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

金陵怀古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

塞下曲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

早秋三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

谢亭送别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