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自洛之越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大约在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首诗就作于诗人…

自洛之越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算起,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史记》载:项羽年轻的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

与诸子登岘山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赏析

赏析 作者:周啸天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

宿建德江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

春晓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

送朱大入秦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

田家元日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五言律诗写作者的亲身经历,作于他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节。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

他乡七夕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孟浩然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

过故人庄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上朋友家做客的表现。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

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诗的颈联和尾联,酒伴来相命,开樽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作者与友人就着美景良辰,来此畅饮,并希望歌女的歌声莫停,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惜春的心情。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