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話唸詩詞更押韻?》
晴嵐書室謝池春(沛文)
至今還見有人說「古詩用普通話不押韻,粵語閩語吳語則很押韻」,這是非常偏頗的說,是源於對他語的不够了解以及對自己母語的欠缺自省,今天不應該還有這種荒謬的說不斷傳播。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請用粵語誦讀一下:腳韻字「午ng,土tou,苦fu」粵語一點都不押韻,國語・普通話「午wu,土tu,苦ku」則押韻極了,於客家話也還可算得上押韻。
實際上,無論是官話抑或任何方言,唸唐詩宋詞都會有押韻或不太押韻情況出現。他們不是都知道這只是「有些古詩」不押韻嗎?不太押韻絕非普通話才有的情況。所以指稱自己家鄉話最押韻的說是荒謬的,首先令你飄飄然,其暗藏的「歇後語」實是要來打壓、抹黑國語·普通話為「胡語」,這種「偽證」近十多年大盛不衰,表面上是學術論證,卻暗藏陰險的目的,是別有用心的政客,用地方主義情緒來煽惑、分化今天的中國人而已。可惜卻仍有頗多良善詩友不加審察,誤信讒言,竟然隨聲附和到處傳播。
至於說各語都有「不很押韻」的情況,這是甚麼緣故呢?
因為詩韻由隋朝《切韻》193韻,到大宋《廣韻》206韻,再到宋金時期平水韻106韻,到清康熙敕製《佩文韻府》(即今人沿用的平水韻,仍然有入聲部)106韻,歷朝韻書的音韻體系都是一脈相承的,但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從206韻合併成為106韻,是將很多似協非協的字歸併為同一韻部「凑合」通押了,所以韻部少了,而同一韻部的韻字就相應增多了,同韻部而不太押韻的機率就自然會增加。這是一種鄰韻合併的概念,盡量使詩人製作一首詩時,每個韻部可通押、可選用的韻字不至於太少,這是韻書編製時的「寛韻」概念與方向。而且韻書中有些韻群的韻字,用這種語可能不很押韻,但於別種語又很押韻,所以將鄰近韻感的字併為同一韻部也是很有必要而且具有音韻學理據的,因而各語有些字不太押韻也是自然的事了,但這些字基本上都有一定的音韻近鄰關係,所以往往是歷代、各地詩人都可以接受的。
特賦七絕一首:
切合聲情天下風,南腔北調古今通;
何愁詩客鄉音異,律呂千秋對應同。
(《題平水韻》)
所以,再強調一下,無論是官話還是方言,用甚麼語讀古詩詞,不「太」押的感覺都是有機會出現的。那種唯我方言最押韻的荒謬說並沒多少意義,根本是別有用心的偽命題。
。。。。。。。。。
基本上私塾都是用本地方言教學的,正如現在香港中小學都用粵語教古今中文。
各地庠塾雖然都必定教授文白兩讀,但漢字的讀書音教的也是各自方言的讀書音,而不是甚麼官話讀書音,即使同一個漢字,它的國語、客語或粵語閔語的讀書音也都各不相同,並不是這個字或哪個字讀書音全天下都一樣音的,自行找些例子就會知道。而且,某個字在某個方言有文白兩讀,但在其他語言中卻不一定有兩讀。例如粵語「驚」字,文讀ging1,白讀geng1,於其他語讀書音卻未必相同,也未必都有文白兩讀,更不可能都共同對應當時的官話,更別說要與官話同音了。
。。。。。。。
各種語音的韻類互不相同,卻不影響各自與韻書的對應。
舉個例,如「回」字,平水韻屬灰韻:
※普通話:灰 音hui (huei 的省寫式),回hui(huei)與灰韻能對應。
※粵語:灰 音 fooi 或 fui(粵拼有不同的系統。但粵拼 ui 不等於普通話 uei 音,亦普粵拼音系統不同也),回 wooi 或 wui 能對應灰韻粵音韻目。
所以平水韻的同一個「灰」韻部,普、粵的「回」字各自都能對應韻書,卻普粵兩語並不相同韻,讀音自然也不同,同韻部的字哪一種語音都有機會押韻或不押韻,也絕非必要誰學懂誰的語言,才能寫詩、誦詩或使用韻書。又見有拿粵語韻與普通話韻作比較者,於詩詞來說更是毫無意義。
【晴嵐文化】
。。。。。。。。。。。。。
圖:網絡( 圖文不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