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善宇
甘长胜
叔父甘善宇(农历1921年8月12日—1995年10月28日)。叔父的逝世,虽在情理之中,但我还是觉得有些突然了。老人家七十五岁,在家谱所记诸祖中算高寿者。今年二月,因脑溢血造成半边手脚风瘫,已卧床一月有余,后经多方求医问药,还从外地请来名医,也还是无效,一切全靠护理。我回家去看他,他要小解,我抱他去上厕所,他嫌我手脚粗重,虽然我还是拿出了我全部的仔细。总之,叔父卧床期间,寿木和白老布都准备好了。
三月某日叔父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坐凳了。不久就开始用双拐走路,后来去一拐用单拐走路了,月余后就把单拐也扔了,完全能散手走路了。家人和朋友都为他庆贺。叔父说:“托的福,也托大家的福!”
叔父是完全恢复了,看上去比过去任何时候身体都好。
叔父生二男三女,均已当家立业。大男在宿松教委门口开小饭店,小男在宿松经委任职。现在家里只有叔婶二人,他俩承包的责任田往年都是自己亲自耕种,以减轻儿媳负担。今年因为生病就转承包给在农村最亲的侄儿。本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晚年,但不料叔父溘然去世了。当天夜得到讯,乘车回家,叔父手脚已冰凉。
一月前,叔父还特特来我这里(江亭高中),要我记下家史。叔父生于十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七岁读蒙馆至十三岁(教蒙馆是爱卿先生),再进伯祖父静安先生学校读书(经馆)。后来静安先生去世了,叔父也就歇学了。
叔父和我父亲是同胞兄弟,兄弟关系是处理得最好的。跑日本鬼子时,长江盐运隔断了。二十八年,民间已经断盐,于是大盐商从小河运盐取道桐城,这样叔父兄弟俩去那里推盐攒些脚力钱。推一车盐能赚上十块钱,按时价能买四五担稻谷,推一趟盐回到家要七八天,歇一天脚然后推到宿松去卖,又要四五天。推盐活儿又重又苦,用土车,穿草鞋,一天要走五六十里路程,从老家旧学堂动身到黄泥港歇,次日到青草塥歇。盐从长江上小河运进来。盐价十块钱一百斤,一车盐一般三百斤。兄弟俩共推盐三十几回。日本人退却以后就不推盐了。
一九四九年正式解放,叔父当甘岭农会副主席(正主席甲荣先生),一九五四年入党,介绍人章友林和殷安澜先生,一九五三年办农业初级社任主任(社长甘长新),一九五六年办高级农业社任主任,一九五八年下半年调到石灰厂(吕家大屋)当厂长,一九六零年调到沙河农场任场长,一九六一年当大队副书记,以后当大队长(宋继和任书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叔父大队长职务被迫停止了。一九七一年安排到沙河农场当保管员至一九八三年。叔父任职期间,诚信不贪是他为人的本色。至去世时还住在三间土砖瓦屋里,家具只有一张老式床、一张方桌和几条板凳而已。到过叔父家的人无不为之感叹道:村长虽然不算官,做到如此两袖清风,即使在当时那清廉时代,也实属罕见。
——选自《旧学堂杂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