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有感(4)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玄牝之门天地根,
婴儿未孩赤子心;
谷渊处下归江海,
俯仰张弓露自均。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有感(4)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道喻”的问题。
道喻引言:道何形?道何状?道之不可形状,以至于《道经》篇首,老子先作“道可道,非常道”之言,其后又有“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之语。然《道德经》其书中五千有言,并非无物,盖欲言一二“非常道”之道,使闻之者能稍近于大道。是故其中多有以物喻道:一者,可使人略观道之一二,虽如管窥,亦见一斑;二者,道生万物,故于万物皆可观道。于此,愿以陋见,浅谈五千言中道之喻。
1、 如渊似谷,处下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若渊;“谷神不死”,道若谷。渊、谷,处地势之下,道亦能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下者为阴柔,道家之所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者,道家之所恶,道若渊谷之不盈,亦不因盈而损。
2、 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以玄牝喻道,一者玄牝能生育,如道之生育万物,为天地之根;二者生育者在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言道之先于天地万物;三者,如母之生子,而终不以之为功,道岂不亦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者玄牝为雌,亦为阴柔之贵。
3、 赤子之心,婴儿未孩
书中五千言,多有以婴儿赤子喻道,盖因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浑然天成,未见矫作,“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至朴而无欲,如赤子婴儿,不与万物争。
4、 川谷之归,道若江海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能处万物之下,虽至朴而小,然而“天下莫能臣也”。如川谷之水,皆下归于江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置于人,则王侯若能如此,“万物将自宾”。
5、 张弓之理,甘露自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道无所偏私,以万物为刍狗,不作贵贱之别,不以尊卑为分,损其有余而补不足,若甘露之降而自均。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道德经》(通行本)
附2:《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喻(百度文库)
这正是:
玄牝之门天地根,婴儿未孩赤子心;
谷渊处下归江海,俯仰张弓露自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