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2022-05-20 37 0 举报/投诉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王朝,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虽然后来为元所灭。但从长远的历史来看,在文化上它融入了元王朝的蒙古人,因为,百年以后,进入中原的蒙古族自觉地融入了中华文化。
宋朝开启于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从此,300年的历史书写着宋朝的精彩纷呈。有些故事甚至可歌可泣,特别著名的历史事实有:“澶渊之约”,“陈桥兵变”。以及“变法图新”及灿烂的文化,也为后人所惊讶。如“清明上河图”,“京华风云录”等的问世。书写着东京那个时代的繁荣。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宋词流传至今。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在宋神宗赵顼的时代。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就是他领导的变法,第二件事就是他全力支持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这本书的写作。可以说,此书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史书。甚至超过司马迁的“史记”。此书一共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共1362年间之史实。司马光完成了此书,善莫大焉,但是,最后落得发脱齿落。百病缠身,他在“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之精力,尽如此书”。司马光遇上了宋神宗这个通达的皇帝,1084年7月,此书完成,12月皇帝嘉奖,1085年3月宋神宗病逝,1086年9月司马去世,是可以说是他们俩人合力完成了此书,他们是忘年之交啊。
无独有偶,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写成了一部非常著名的历史文献“史记”。史记亦辉煌啊,但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比较,他内容比不上资治通鉴。也没有那么重要。梁启超说:“司马温公之通鉴,亦天地之一大文也。即结构之宏伟,取材之丰瞻,使后世有欲著通
史者,是不能不据为蓝本”。
两书成书的过程都非常的艰难,司马迁是以一个受过宫刑的史官,在汉武帝的高压下,满怀悲愤,一人艰难写书。有人监视着他,但是没有人帮助他。司马光写这个资治通鉴是有人保护,有人支持,还有人协助,他可以组建自己的写作班子,还可以查政府的档案。为此,内容丰富得多,写作亦非常困难。

两部史书都是历史上的非凡巨作,两位作者的名字只差一个字,这难道仅仅是偶然吗?假设司马光碰上了明太祖朱皇帝或者是汉武帝,那又会怎么样呢?司马光呢,他是辞官写书。一个人跑到洛阳,进而谢绝了朝廷交给他的任务。那么,根据朱皇帝的性格、经历以及他的行事风格来看,这样的事情是大逆不道啊,凡是不听朝廷话的读书人,不为朝廷所用,那就是抗命。抗命者,杀无赦。但是,除开杀生以外,如果你的书写成了,还要烧你的书,绝对不允许你的书流传。由此可见,司马光比司马迁幸运,他是碰上了一个通达的皇帝。此书写完了以后,比司马迁幸运多了,一直流传至今。史书贵在真,司马迁写史记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他岂能畅所欲言,又怎么能秉笔直书呢?司马光写书,连书名都是皇帝取的,“资治通鉴”四个字,可以这样解释,提供治国的,通用的以史实为鉴的史实。不光是歌功颂德啊,好事坏事都要记下来。这本书写下了不少领导的短处,确实可供后人借鉴啊!

近日,友人携通俗板的史书造访。言及此书送给我的小孙儿阅读,我惊诧之。孙儿幼小焉能读如此通篇大著啊?友人不悦,谓之曰:汝不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乎”?他现在或不可读,但冲龄即阅,长大成人,多读书至少明辨是非,心口有一。我也有同感,从小就喜欢历史故事,关心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多读读历史书,了解中国或者世界上的大事。至少可以丰富知识,有时候还可指点人生的方向啊。
(散文)
2021.12.25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