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笠翁对韵歌·三江
文/九文-2021-12-31-12:5。-作于南京一中
玉貌香妃乘步辇,花颜俊子过徒杠。
悬针走线谁心懒?执笔游心我意降。
渡水飞艎灯闪闪,驱车揽辔月幢幢。
烟堤骏马驰千里,道路蹄尘漫陋邦。
步辇:
也就是古代由马匹驱动的四轮或二轮的香车。
典故的出处如此:
1·《赵飞燕外传》:“帝即令舍人吕延福以百寳凤毛步辇迎合德。”
2·《晋书·山涛传》:“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
3·晋·陆翽《邺中记》:“石虎少好游猎,后体壮大,不复乘马。作猎辇,二十人担之,如今之步辇。”
4·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步辇召学士》:“明皇在便殿,甚思姚元崇论时务,七月十五日苦雨不止,泥泞盈尺,上令侍御者抬步辇召学士来。”
5·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晦辞于坐间与官妓朱良别,因掩袂大哭。赡曰:‘此风声贱人,员外何必如此?’乃以步辇随而遗之。”
6·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墙涂淑粉,丝丝绿柳拂飞甍,殿绕栏楯,簇簇紫花迎步辇。”
7·汉·班固《西都赋》:“乘茵步辇,惟所息宴。”
8·三国·魏·曹丕《校猎赋》:“步辇西园,还坐玉堂。”
9·南朝·梁·庾肩吾《奉和太子纳凉梧下应令》:“北园凉气早,步辇暂逍遥。”
徒杠:
释义为可供徒步行走的小桥, 出自《孟子·离娄下》。
出处·《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朱熹 集注:"杠,方桥也。徒杠,可通徒行者。"
悬针走线:
(美女香妃在)刺绣。
执笔游心:
没得心思写文章或写字。
飞艎:
即飞驰的大型渡船。
艎 huáng 形声。字从舟从皇,皇亦声。“皇”本指大群人所跟随的王者,转义指“大群”、“大批”。“舟”与“皇”联合起来表示“可载大批人马的船”。本义:大型渡船。
揽辔:
[ lǎn pèi ]亦作擥辔。即挽住马缰的意思。
典故的出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擥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僥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按﹐《汉书.袁盎传》作?辔。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作揽辔。后用为谏止君王履险的典故。令见“揽辔澄清。”
幢幢:
1.羽毛下垂貌。多用以形容羽饰之盛。
2.高而团簇笼覆貌。
3.回旋貌;晃动貌。
4.往复不绝貌。
(5)晃动的样子:人影幢幢。
典故的出处如此:
出处编辑 播报
1·《文选·张衡<东京赋>》:“鼖鼓路鼗,树羽幢幢。” 薛综 注:“幢幢,羽貌。”
2·明 王錂 《春芜记·献赋》:“云翔,翠盖幢幢,绣服轻盈,佩环飘颺。”
3·唐 元稹 《松树》诗:“ 华山 高幢幢,上有高高松。”
4·清 王士禛 《望庞居士山》诗:“云烟杳杳树幢幢,消息凭谁问 老庞 ?”
5·《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有飘风高三尺馀,从申上来,在庭中幢幢回转,息以复起,良久乃止。”
6·唐 鲍溶 《途中旅思》诗:“天光见地色,上路车幢幢。”
7·清 龚自珍 《凤栖梧》词:“坐暖一方屏底月,背人灯影幢幢灭。”
8·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天一黑,家家户户开始坚壁东西了。到处院里灯笼火把,人影幢幢。”
9·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上美》:“设有白璧,入地不满尺,出土无肤寸,虽 卞和 幢幢往来其间,不失者亦鲜矣。”
陋邦:
边远闭塞之乡村之地了。
感想:
诗在没有写完之前,是无法知道最终的样子。两人在小桥相对而行相遇的一刻,彼此爱上了。没想到写出浪漫的爱情诗了。那彼此相互爱慕彼此的一刻是令人心碎的。结果呢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而匆匆而别,看着美女驱车远离去的车影消失在马蹄沉烟中的边远闭塞之乡村之地了。虚构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很浪漫,心中不免产生爱慕惋惜之情而目送遥远的车影。
为什么坚持注释,因为注释不仅让读者容易看懂诗句,同时注释里本身有很多典故与诗作品,这些典故与诗作同样值得研究我们学习。所以我坚持作注释,交代典故的出处和由来。同时注释中古人的诗句同样可以启发我写系列作品,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有益的做法。很多人恰恰忽视这种做法,认为作注释不太重要,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可取的态度,也不是严谨做学问的态度。我的注释融入了我自己的深思和理解。所以注释非常重要,很多诗人忽视这一点,认为写诗可以不作注释,在我看来是无益的,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表达的情感融入其中。也确实不能从注释里吸收更多的文化营养去创作更多的精彩作品,这不仅仅是治学不严谨的态度,又如何深度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准呢???
七律·笠翁对韵歌·三江
文/九文-2021-12-31-16:43-作于南京一中
闪闪朱灯照大江,南宫皓彩月幢幢。
堰堤骏马穿烟柳,竹院幽林吠土尨。
酒晕微酡琼杏颊,香尘浅印玉莲双。
舜妃遗恨湘江积,韩女萦怀御水降。
注释:
南宫:
南宫,宫殿名,相传天帝的宫殿太微亦名南宫。
南宫本是周公修建的成周城宫殿区, 终周一朝,都为周王朝的宫殿区。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置洛阳为三川郡,封相国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后来吕不韦在成周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在今洛阳市东郊龙虎滩村西北修建了风景幽雅、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南宫,迎接招待前来探望的宾客。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初定都洛阳,曾在南宫住了三个月,历史有名的高祖论三杰就发生在这里。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幸驾的第一座宫殿也是南宫。
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又新建了北宫与南宫对应,修筑了御道,使两宫相连,从此南、北宫成为皇帝、后妃的宫苑。
皎洁的月光。
土尨:
土[ máng ]地方土产多毛的狗。
“堰堤骏马穿烟柳,竹院幽林吠土尨。”
——意思是:诗意不仅仅是字面的表面意思,其实是指主人在这样很美的地方悠闲的生活,形容日子过得很惬意。
“酒晕微酡琼杏颊,香尘浅印玉莲双。”
——意思是:指佳人喝酒后已经是半醉的样子,杏颊(杏腮桃颊,形容女子白里透红的秀丽的双面容颜,成语出处的是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八卷:“柳眉星眼,杏腮桃颊,口儿小,脚儿弓,扮得蔚贴。”)飞红。脚步带起的香尘掩住了双足。
微酡:
[wēi tuó]稍醉的意思。
萦怀:
意思为事情牵挂在心上。
1·唐 蒋防 《霍小玉传》:“酒阑宾散,离思萦怀。”
2·宋 吴泳 《沁园春·洪都病中读刘潜夫词而壮之因和一首寄呈》词:“今耋矣,独蓴鲈在梦,泉石萦怀。”
3·明 李东阳 《送杨应宁》诗:“所至各萦怀,功名勿留滞。”
4·清 陈其年 《送入我门来·酿酒》词:“闷倚牙屏,慵拈兔管,家乡琐事萦怀。”
5·郁达夫 《闻杨云史先生之讣》诗:“ 江 东 渭 北萦怀久, 王 后 卢 前位置难。”
6·邹韬奋 《经历》五二:“到六月七日那一天,七八年来梦寐萦怀的《生活日报》,居然呱呱堕地了。”
御水:
宫禁中的河水。
出处:
1·《后汉书·宦者传·曹节》:“苟营私门,多蓄财货,缮修第舍,连里竟巷。盗取御水以作鱼钓,车马服玩拟於天家。”
2·李贤 注:“水入宫苑为御水。”
3· 唐 贾岛 《送于总持归京》诗:“出家初隶何方寺?上国 西明 御水东。”
4·谓避水害。《山海经·西山经》:“﹝ 昆仑之丘 ﹞,有木焉,其状如棠,华黄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舜妃遗恨湘江积,韩女萦怀御水降。”
——出自笠翁对韵歌“三江”:“韩女幽怀流御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恨积湘江。”我根据诗的格律调整了诗语以及词汇,写出我改写的诗句这两句诗句,在我改写的诗语中特别是“降”字是指悲伤哭泣而屈服悲伤的行为。
而笠翁的对韵歌的诗中有“红叶媒”典故。唐僖宗时,于佑在御河里捡到一片枫叶,上面写着一首诗,于佑也题了一句诗。叶子被宫女韩夫人捡到了,两人后为夫妇。韩女题诗云“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传说舜帝死在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舜妃)哭之而幽怨、郁闷、悲伤,(泪洒竹上成斑点)。
七律·笠翁对韵歌·四支
文/九文-2022-1-1-9:10-作于南京一中
灵泉甘水飞珠溅,玉石权尊显势为。
干将谋时能应物,金枝吹竹可弹丝。
山亭燕榭教鹦鹉,剑阁楼台历鹭鹚。
五色千香词渗笔,万般锦绣画融诗。
注释:
灵泉:
1·对泉水的美称。2·道教指人的唾液。3·喻纯洁的感情。
甘水:
1·质味美好的水。2·传说中的水名。
出处1)·《吕氏春秋·尽数》:“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
出处2)·汉·晁错《守边劝农疏》:“﹝胡人﹞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干将:
1·[ gān jiāng ],古代宝剑名,常跟“镆铘”并说,泛指宝剑。
2·[ gàn jiàng ](名)能干的或敢干的人:得力~。在我的诗句里是第二种意思。
金枝:
乃出自金枝玉叶的典故。旧指皇族,也指出身高贵的公子**。出处·
宋·释普济《景德传灯录·了宗大师》:“师曰:‘金枝玉叶不相似是作么生?’”
吹竹:
吹奏笙箫等管乐器。
出处·1)·隋江总《宴乐修堂应令》诗:“弹丝命琴瑟,吹竹动笙簧。”
出处·2)·唐柳宗元《罴说》:“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出处·3)·清曹寅《西堂集诸同人》诗之四:“东里闻吹竹,轻飈激《落梅》。”
弹丝:
意思是弹奏弦乐器。
出处·1)·隋 江总 《宴乐修堂应令》诗:“弹丝命琴瑟,吹竹动笙簧。”
出处·2)·唐 元稹 《春六十韵》:“启齿成编贝,弹丝动削葱。”
出处·3)·明 刘基 《北岭将军庙碑》:“吹竹兮弹丝。”
出处·4)·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阮亭 善为角徵之声,吹竹弹丝,易入人耳。”
燕榭:
专门供人游宴的台榭。榭,建筑在台上的高屋。出处·引宋 范成大 《次韵甄云卿晚登浮丘亭》:“宾筵旧压三千客,燕榭新高十二城。”
剑阁:
“剑阁”是蜀军在蜀汉部署的重要防线,也是曹魏此次出兵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无法攻克的障碍。那么,剑阁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能够将十余万曹魏精锐挡住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剑阁”一词由山名与路名结合而成。清代的《剑州志》载,蜀地北端有一座“梁山”,因山势险峻,峭壁绝立,其势如剑,故名“大剑山”。在大剑山的西北还有一座山,被称为“小剑山”。两山峰峦起伏,垂耸入云,犹如城垛。据《水经注》载,剑山皆为陡峭绝壁异常险峻,其中有“阁道”延伸至蜀中,故名“剑阁”。《蜀都赋》称,剑阁是一处谷地名,因谷中有阁道而得名。这三处记载中分别提到了“剑山”与“阁道”,那么,阁道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蜀中广记》载,阁道即为“栈道”的扩展,在《史记》中给出了最为详尽的解释。该书载,在陡峭的岩壁上凿洞,插入粗木杆,上铺木板供人行走的道路,称之为“栈道”或“阁道”。由此可以得知,阁道其实就是贯穿大、小剑山山谷挂在垂直绝壁上的一条与蜀地相连的狭窄通道。在《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等史料中,也将“剑阁”称之为“剑阁道”或“剑阁之路”。这便是“剑阁”一词的由来,本意是用来代指古代入蜀的必经之路“剑山通道”的险峻程度。在后世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了一个县的称号,即如今的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据史料记载,剑阁之中有“剑门关”。不过,关于剑门关的由来,史料中有不同的说法。《剑阁县续志》载,大、小剑山之间的断隔垂直陡峭,两崖相对犹如一道天然的城门一样,故名剑门关。《剑州志》中也认为,剑山之间的断隔如城门一般,从秦入蜀的通道贯穿其中。而《大清一统志》则认为,蜀汉占据益州期间,诸葛亮在剑山之间的断隔中依据天然的地形修筑了用于防御的关隘,剑门关也由此而得名。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出了剑门关的一个特点,两崖对立形如关口,再加上人为的修建城关,使它成了一道蜀地的防御屏障。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古代秦蜀之间的交通要道金牛道,与剑门关内的阁道相连,直通入蜀。由此可以得知,剑门关不仅是蜀地的防御屏障,还是扼制自关陇地区进入蜀中的重要关隘。据《剑州志》载,自北向南,站在关外向谷地内部仰望,剑山的陡峭绝壁直入云霄,将整个谷地封锁得非常严实,其险峻程度令人胆寒。关内有一条溪流,名曰“大剑溪”,剑阁谷地依溪水而掘,更是增加了剑门关的险峻程度。间隔谷地除了剑门关外,另有大吊崖、小吊崖等多处关口,各关口下仅有一条狭窄的弯曲小径,皆为居高临下的斜道,最大倾斜度将近七十度。站于关口向下俯视都感头晕目眩,想要攻克此关更是极为困难。剑阁关处于这样一种占据优势的地形,这也难怪钟会十万大军久攻不下。
据《剑州志》载,自剑阁至梓潼一线,剑阁的地势最高,向南的地势逐渐平缓。自剑阁南下两百余里的梓潼北有一处古遗址,名为“送险亭”,顾名思义,从剑阁南下的两百多里崎岖山路到此结束。从梓潼到成都平原基本上是一马平川。也就是说,如果剑阁丢失的话,汉中已经无险可守。所以,剑阁不仅是成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整个蜀地的北方门户。清代的《保宁府志》中,曾将剑阁称之为蜀地北部的首要屏障,秦川之地的咽喉所在。
对于剑阁来说,剑门关又是首要的防御重心,如果剑门关被攻克,整个剑阁也将失陷。所以,从古至今,剑门关也被形容为“锁钥全川”的蜀地之门。这也是为什么姜维在听说曹魏主力南下后,倾尽全力率部冲出包围圈赶至剑阁御敌的原因。不过,即使姜维据守剑阁顶住了曹魏大军的进攻,仍没有改变蜀汉集团灭亡的命运。(参考书籍:《三国志》、《史记》、《太平寰宇记》、《剑州志》、《剑阁县续志》、《大清一统志》、《蜀中广记》、《梓潼县志》、《保宁府志》、《读史方舆纪要》)。
历:
动词,审视、察看、推算、历练。
鹭鹚:
[ lù cí ]也称呼为“鹭鸶。”也就是白鹭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