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有感(3)

2022-05-20 32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有感(3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悟道修得自在心,

至誉无誉道精神;

有朝一日无遗憾,

尘土还原亦土尘。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有感(3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至誉无誉”的问题。

老子曰:“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思是说:“最高的荣誉无须赞誉,有道的人不追求琭琭华美似宝玉,而宁愿珞珞质朴如坚石。”这与《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认为,真正有道的国君或有德的高人,是不需要人们赞美的,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华而不实的虚名,而是天然质朴的品质和扎实做事的精神。老子希望那些期待“得一以正”的侯王们首先去除浮华,放下虚荣,返朴归真,扎实做人,不要追求虚名而骚扰百姓,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自然而然享受清静太平的日子。【按:常言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最高的荣誉,就是老百姓的赞美,所谓“至誉无誉”,就是这样的道理。凡是真正智慧而高尚的人,在这一点上,通常会表现出高度的共性:“低调做人,不为虚名所累;谦虚做事,功成不必在我。”

“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是圣人不以名誉为追求目标。第二、是圣人的功绩不会产生名誉。第三、是名誉不足以赞美圣人的功绩。名誉对于真正的圣人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第一、是圣人不以名誉为追求目标

俗话说:“人生在世,名利二字。”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脱“名缰利锁”,活着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可是圣人是“自由”的。因为他们心中早就没有了功名利禄,消除了物我界限,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按:毛主席曾经说过:“每一个共产党员要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一般的情况而言,一个人“不为利”还是能够做到的;但如果完全做到“不为名”,就很难做到!历史上的岳飞说:“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儒家)又提出所谓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所有这些,都与“青史留名”有关! ……。而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共产党员的思想境界,却超越了古人!比如:邓稼先就说过:“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是圣人的功绩不会产生名誉

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圣人的功业看不到胜利,甚至连过程也看不到,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怎么会产生荣誉呢?

第三、是名誉不足以赞美圣人的功绩

名誉对于真正的圣人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最高的荣誉是没办法表达的,因为赞美之词不足以赞美圣人的功绩,任何出口的言语都是对圣人功绩的贬低和侮辱。

【按: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名垂青史,万古流芳。因此为了求得一个虚名,人们终生都在忙碌奔波!……。可是,名不可不求,但不可强求,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以心中所想来指挥自己的言行,得到了荣誉也不过分欣喜,没有得到荣誉也不去伤心难过!若一味的追逐名誉,得到名誉,不一定是好事;没有得到名誉,也不一定是坏事!就看你如何正确地对待了!……。】

总之,“至誉无誉”是与道的精神相一致的! ……。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至誉无誉也,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赞誉的

阅读改变世界,20212月3日

2:如何理解“至誉无誉”?

至简山人,2018-07-20

这正是:

悟道修得自在心,至誉无誉道精神;

有朝一日无遗憾,尘土还原亦土尘。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