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都江堰而歌——“贫富不均必成灾”》
万里岷江出云山,奔腾直叩玉垒关。
玉垒峰高绝壁险,青猿仰叹不敢攀。
江上雪浪逐飞湍,水中鱼鳖自成欢。
渚禽夜叫声凄咽,月影落江映水寒。
每逢暴雨几晨夕,蚕丛鱼凫恸何益?
田野俄然为沮洳,烟村阡陌少人迹。
倘若累月行赤乌,禾苗草木尽焦枯。
江河无水天不雨,流离饿殍横野途。
旱与涝,苍生恼,万般愁苦向谁道?
丰稔世情自淳朴,生民涂炭不如草。
低作堰,深淘滩,山琴江弦李冰弹。
玉垒斧凿离堆筑,镇锁孽龙遏狂澜。
鱼嘴灌口堰飞沙,四六分水调偏斜。
蜀中从此成沃土,内河外江泛流霞。
呜呼!治水如治天下财,贫富不均必成灾。
共同富裕民所愿,莫使几人欢笑万人哀!
注:
1、
低作堰,深淘滩,亦称“深淘滩,浅包堰”
,李冰治水之六字真言也。据《水经注》:“李冰作大堰于此立碑六字。曰:深淘滩,浅包堰。”
2、
离堆,即开凿玉垒山分离之石堆也,上建有伏龙观,以镇锁江中蛟龙,防止其兴风作浪。范成大《离堆诗序》云:“沿江两崖中断,相传秦李冰凿此以分江水,上有伏龙观,是冰锁孽龙处。”
3、
鱼嘴,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即鱼嘴,飞沙堰,灌口。鱼嘴,即江中分水堰也,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灌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故称之为"鱼嘴"。
4、
飞沙,即飞沙堰也。李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灌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灌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5、
灌口,亦称之为“宝瓶口”。李冰凿玉垒山泄水之山口,因引水灌溉成都平原,故称“灌口”,又其形酷似瓶口,故又称“宝瓶口”。据《元和志》,后魏为管理都江堰,曾设“灌口镇”,即后之灌县也。老杜《野望因过常少仙》诗云:“竹复青城合,江从灌口来。”
6、
四六分水、内河外江。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六成,外江进水量约四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四成,外江进水量约六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