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那边的故事》
——东江“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
郭名德
“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这是古人非常重视耕读传统。晚清名臣左宗棠把“勤耕读”作为传家之本,“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他写下楹联教育后辈,要子孙们在力耕和勤学上下功夫。真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桂东山那边郴州资兴的东江街道事处,就有一个展示农耕实物的“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
2022元旦,笔者的书法培训班照常上课(每周星期六)。元月2日应朋友之邀一同去参观资兴市东江街道的“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早六点起床,一行三人在罗霄大市场旁边匆匆吃过早餐。七时准时向资兴市的东江驱车进发。“一十高龙仙;二十牛市冒青烟;三十槽里穿山过;四十青广不见天;五十龙渣水淼淼,六十猫公上到天,七十恩龙翻山去,八十牌坊在路边,九十枫树歇一歇,百里崎岖到庙前。”桂东山民以前出山难,外祖父说过曾有人编百里歌。这一条通往郴州的公路似乎也是按旧时古道修建的。
2个小时后笔者一行抵达目的地——东江街道事处。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设在东江街道事处凉树湾寿佛广场边上,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4560平方米,总投资近千万元,为资兴市财政全额投资。2009年4月9日开工,2010年9月20日建成正式开馆。整个建筑呈现明清时期湘南古民居风格,收藏、保护、陈列、展览五岭农耕实物是其主要功能。
为什么叫五岭呢?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它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当地人告诉笔者,今东江街道办事处(原木根桥公社1962-1984)是在2012年4月以原鲤鱼江镇、东江镇全并而成。东江街道办事处辖11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面积148.18平方公里,总人口4.66万人,东江街道办事处驻在凉树湾(原东江镇政府驻地)。
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对外开放属免费参观,但进去得戴口罩、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行程码;然后进行名字、电话、身份证号登记,一点没含糊。这样才准许进内。
博物馆具有典型的湘南特色。笔者从外观上看,翘檐飞角,青砖黑瓦,兰桂竹木点缀于庭院内外;一个立在院内中间高大的炎帝神农像雕塑,出现在眼前。三人进入展馆大门,穿过小院上一排石阶进入主题展厅。内部为两层六间大厅,均采用镂空暗红漆木门,地铺黑色复古瓷砖,整体墙面为素净温和的灰色细格棱式样,另依陈列内容配有油画、背景画、土砖墙、木板墙等不同的艺术设计
为了突出生动性,达到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效果,该馆综合运用图文、实物、雕塑造型、音响、灯光及背景画等多种表现手段,设立了多个场景。例如:稻田、林中小屋、油榨坊、农家灶屋、打铁、婚嫁等等,再现了一个个充满生机和生活气息的农业生产生活情境。
“五岭农歌展”是整个博物馆的主题展厅,依据历史地理背景、基本劳动生产、手工作业、民俗文化等几方面的内容。其中分设了序厅、古老的传说、山居方式、丰衣足食、耕读传家、尾厅六大展区。又内设19个陈列组别。其中还展出一些文物,二级文物清代神龛;三级文物清代木斗、庞大齐全的油榨工具、稀少的清代红木扁担及根雕太师椅等68件。展示农耕实物约400多件(套)。笔者边看边拍照,见这些前人用过的破旧农具,其实正是农村生活中所淘汰的农耕文化实物,作为了农耕祖先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珍藏在馆里。
一柄曲犁、一架水车、一间榨油坊、一盏老油灯……这些过去的文明碎片让朴实的价值观呼之欲出。一个个烟火浓郁的农业生产情境瞬间将观者拉入艰辛的劳作中。它将生产周期的漫长;农业社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向笔者娓娓道来,真切、深情,极富感染力。笔者被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所折服。这时,心灵的宁静、人与自然的亲近;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感油然而生。
“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这座承载着五岭厚重历史与农耕文明的博物馆,标志着五岭地区的特色文化与五岭先人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五岭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缩影。使人从中产生耕读培育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使人不断滋养个人道德品格,从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才是耕读传家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