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有感(2)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善化万类形百态,
无极太极统三才;
无中生有循玄理,
有复归无大道裁。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有感(2)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无中生有”的问题。
无中生有,1.意思是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自《道德经·第四十章》。2.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出自《三十六计》。下面着重谈一谈老子为什么说“无中生有”?
《道德经·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实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给出了“无”、“有”的定义和关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道”的作用下,天地最开始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无”,而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有”,所以“有”是万物的母体。“无”与“有”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转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无”用来讲天地的开始。天地的开始是混沌,所以我们今天常常讲盘古开天。而“有,名万物之母”,万物都是有了以后,才不得不给它一个名字。这个“不得不”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得不说这是桌子,有人要把它当作床用来睡觉,也可以。它不是一定要当床,也不是一定要当桌子。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是从“有”开始的,但是天地是从“无”开始的,因为有了天地的时候,还没有万物。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天地处在一片混沌未开的状态时,是无法生万物的,更不要谈到有人了!……。
所以,“无”的“范畴”远远超过“有”。“无”就是什么都有,“有”就是只有这么一点点;“无”是无边无际,“有”是很有限的,迟早会用完。“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所以,先有“无”,然后才有“有”!……。
我们常常存有“无”的概念,才能够发现天地的确很奥妙;常常存有“有”的概念,才能够发现千变万化的现象。这两个,一个叫作“妙”,一个叫作“徼”,其实是一样的,并没有分别。“妙”是什么都看不见,没有痕迹,说不清楚。“徼”是看得见,有痕迹,大致上可以说得清楚,这是在讲“无”与“有”。
老子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即“同出于道”均为道的属性;“异名”,即其出现以后,我们给予了它不同的名字而已!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并没有不同。中国人常常讲一句话:“吃亏是福”,即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如果有一天你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就会心平气和,就不会生气,不会争,也就进入老子的境界了!……。关于“无中生有”中的“无”与“有”的关系,参见下表:
无 |
有 |
备注 |
道 |
一 |
*1 |
无极 |
太极 |
|
无限 |
有限 |
|
无中生有 |
有生万物 |
|
本体 |
现象 |
|
整体(宇宙) |
部分(万物) |
*2 |
*1注:有人认为:无即道:道生一,一是“道之子”,几近道!……。
*2注:整体:无区别、无分别、无界限;部分:有区别、有分别、有界限。
一副对联说的好:
教阐真常演妙有善化万类;
道体无极含太极统领三才。
横批:无中生有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无中生有(百度信息)
附2:有就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有
曾仕强留声机,2020-05-21
附3:《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何理解?
新闻头条,悟空问答
这正是:
善化万类形百态,无极太极统三才;
无中生有循玄理,有复归无大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