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有感(4)

2022-05-20 34 0 举报/投诉

七绝《三玄·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有感(4

201893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返回相反加反复,

道动多途甚特殊;

柔弱时机道之用,

如何理解费功夫。

附录《三玄·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有感(4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反者道之动”的问题。

“反者道之动”,涉及章数为(40367611)。

反者道之动:道的法则,就是事物的两种属性之间,总是相互向着对立面运行,在临界点返回,如此反复循环。

弱者道之用: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

反者道之动,此句结构,是“道之动者反”。意即——道的运行规律,就是这个“反”字!这里的反,包含三个含义:

①相反,指大道对万事万物的反向调节作用。比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②返回。事物永远存在对立的两种属性,两种属性之间永远相互运动、转化,在临界点返回原来的属性。比如,物壮则老。“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举个简单的例子,太阳光在夜晚最弱,然后经历黎明,上午,一点点变强,到正午达到最强,之后一点点变弱,由最强的那一个点开始,反向、返回,也就是返回它原来的属性弱,这样,循环往复,运动不止。同样,人的生老病死,也是相同的变化规律——婴儿至柔至弱,到中年至刚至强,进而进入老年,回复到至柔至弱。

③反复。道的运行规律,不是单一的一次运动就终止,而是不停的循环往复,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说,天下万物自然生长,我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

那么,我们就要懂得,不要仅仅重视可见的,有形的,外在的事物,对于不可见,不可知,无形的因素,也要足够重视!……。

正因为反者道之动,所以呢,我们做人做要把握好一个字,不要过度把持,也不要过分强求,正所谓,过犹不及,因为一旦事物发展到临界点,很容易走向它自己的反面。所以老子会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因为道的反向调节作用,所以我们就要懂得:凡事应该柔和,不要强势,要随顺自然,不要张扬跋扈,否则,道会让你适得其反,道会让你得到反面。

另一方面,做人做事,不要过度,适可而止就好,如果用力过猛,过于求胜心切,必然走向事物的反面,正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把握好一个度字,守于中,止于善,这样,才可以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融合于一处,得到天道正能量的加持,自然无往不利。所作必成。

正如老子所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弱者道之用。道在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这个弱又如何理解,怎么把握呢?

弱,非懦弱,非孱弱,也不是虚弱,而是柔弱,柔,就是不强硬,弱,就是不强势,心存善念,常怀感恩,不急躁,不冒进,完完全全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法则,有条不紊,不卑不亢,顺其自然,这样,就是老子所谓的弱,只有这种状态,道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按:网友“有悔亢龙”认为:解释得非常好。但关于“弱者道之用”的“弱”似有异议。不是说道的弱才起作用,而是道往往作用于弱的一方,使其走强,而当原来强的一方变弱,道又作用在新的弱的一方,使“反”出现!……。】

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任何状态都不会永远常在,都是暂时的,都在过程之中,我们能够拥有的,也只不过是当下的刹那而已。所以我们不必苦苦强求,紧紧把持,而应该看淡一些,看开一些,虽然努力做事,但不必强求结果,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就可以了,不必争什么。要知道: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必然。一切结果,都是最好的安排。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1:反者道之动(百度信息)

2: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百度知道)

3:解密《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中玄妙,高深莫测

悦读国学发布时间: 19-07-26

这正是:

返回相反加反复,道动多途甚特殊;

柔弱时机道之用,如何理解费功夫。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