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桂东讲学考
郭名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的这篇散文精品《爱莲说》早已家喻户晓,同时也选入了中学课本。周敦颐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他也成了被后世追崇的圣贤之一。
“周敦颐到过桂东吗?”许多人问笔者。
“周敦颐到过桂东呀!”笔者肯定地回答。
“周敦颐公元1017年生,57岁那一年(1073)就逝世了。周敦颐逝世138年之后,桂东才开始建县(1211)。那时哪有什么桂东县呢?”又有人争辩。
这样一来,周敦颐有没有到过桂东,就说来话长了。事实上,在北宋时桂东真还没有建县。但是,那时的桂东又叫什么名字呢?总不可能桂东前疆地也会在中国版图消失吧。
据较为翔实之许毓峰撰 《宋周濂溪先生惇颐年谱》所载,周敦颐有三次到达郴州地区为官。
宋仁宗庆历七年至宋仁宗皇祐元年 1047 —1049 周敦颐为郴县令(30~32岁);宋仁宗皇祐二年至皇祐五年 1050 — 1053 周敦颐为桂阳县令(33~36岁)。周敦颐为桂阳县令的最后一年,即皇祐五年(1053),
周敦颐获得了一个大理寺丞的京官衔头。次年,即至和元年(1054),周敦颐被朝廷提拔改知洪州南昌(一等县)。
周敦颐调动至南昌任职两年后,以太子中舍签书的头衔离开南昌去了四川重庆合州。嘉祐五年(1060)六月十九日,周敦颐又离开合州。八月初到达汴京(河南开封)。不久,周敦颐获得了国子监博士的头衔。
嘉祐六年(1061)三月下旬,时年四十五岁的周敦颐,被朝廷吏部任命他为虔州(今赣州)通判(赣州副市长)。
虔州还留有周敦颐与赵抃的一个有趣故事:
“虔州知州赵抃开始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不友好。经过一段时间,两人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赵忭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忭握着周敦颐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后来做了殿中侍御史的赵抃,向朝廷推荐人才周敦颐到郴州地区为官。”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周敦颐又调升郴州军任知州。自从1053年周敦颐离开桂阳后,他调往南昌、合州、汴京、赣州绕了一个大圈,再由赣州又转回了郴州地区,这样一转眼就是15年,他已成了年过半百的人了。周敦颐这次是高升至郴州任知州(市长),接着他又由知郴州擢任广东转运判官。是年冬,周敦颐莅任提点刑狱。周敦颐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做出了很大的政绩。
赵抃推荐周敦颐取得成功后,赵抃赋诗一首寄与他。后来,此诗载入历代《桂东县志》。诗云:
君向濂溪湖外行,倅幡仍喜便归程。
九疑南向参差碧,二水秋临澈底清。
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
霜鸿已到衡阳转,远绪凭谁寄数声。
以上是周敦颐三次到郴州地区的脉络,从他那段为官的脉络中得知,周敦颐第一次是任郴县令;第二次是任桂阳县令,第三次是郴州任知州。
从以上所述,只知道周敦颐到过郴州与桂阳,也没有说到过桂东,不能仅凭赵汴写了一首诗给周敦颐而载入《桂东县志》,就说明周敦颐到过桂东?理由显然不够充分!
《桂东文物志》中第9页载:周敦颐“令桂阳时,尝行春至宜城乡”。清.乾隆《桂东县志》卷之七《周敦颐小传》载:“调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行县,驻车宜城乡,公从之,问曰:‘吾欲读书何如?’公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后,果有得。”
也就是说周敦颐在桂阳当县令时,曾在有一年的春天前往宜城巡视、讲学。郴州市长(郡守)李初平来到桂阳县,也要周敦颐陪同往宜城巡视、讲学。
清.嘉庆《郴州总志》载:“桂东县,宋嘉定四年(1211年)析桂阳零陵宜城二乡置”。从这里得知桂东建县之前,隶属桂阳县(汝城)两个乡(宜城、零陵)。
既然得知“宜城”实指“桂东”了。那么,史载周敦颐有两次到过宜城乡,不就是也说明了周敦颐有两次到过桂东嘛。至于,周敦颐究竟到过桂东共有多少次,笔者就不得而知了。“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清代乾隆期间,桂东为了纪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桂东县衙学宫旁建造了“濂溪祠”、“爱莲池”与“濂溪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