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六首

2022-05-19 32 0 举报/投诉

监考作七律·读汉唐诗遣怀有感·十二文
文/九文-2022-1-11-8:20-作于南京一中
扁舟作别江南客,大雁飞旋漠北云。
万里烟尘羁劲旅,千秋栈道过孤军。
中原回首巾英泪,外患忧心朔月氛。
塞上风云征战敌,旌旗不倒指麾群!

七律·相思九天悲·四支
文/九文-2022-1-11-11:20-作于南京一中
摇红落韵负琉璃,霜打珍珠痛涕谁?
谴责银河飞白雪,哀伤玉叶惜金枝。
怀思剩日霏微泪,恨把孤家影孑时。
燃烛流光千万户,凋花一派九天悲。
注释:
霏微:这里指雾气凝结的小露珠。
一派:一条支流的河流。
九天:
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高不可测。“九天”是数量词,九天中的九字,只是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所以有“极限”之意。九天是指天有极多极多重。亦指天之极高处。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驰至九天。——唐·李朝威《柳毅传》。

七律·烛影摇红曲遣怀·六麻
文/九文-2022-1-11-15:57-作于南京一中
烛影摇红歌舞盛,辉煌云袖秀奢华。
茫茫九派流中国,莽莽千春话大家。
岁月燃烧仁义重,河山匡复汉唐遐。
忧思外患悲鸣曲,力挽狂澜决战车。
注释:
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曲,作于1932年。此曲是一首舞曲,借广东小曲中的标题采用三拍子的华尔兹节奏,将继承和借鉴相结合,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派华丽、辉煌的舞会场面,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乐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使人陶醉;但此曲又并非尽情欢乐,恰似一个受压迫的歌女,强颜欢笑,婆娑而舞,在华丽、激情的曲调中蕴含着悲哀和惆怅,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原是词牌名和曲牌名,调名来源于宋代词人周邦彦。从词面上来看,这个词牌的意思是写烛光,一支孤零零的蜡烛在燃烧,它的光和它晃动的影子交织在一起,此时红色的火焰在黑暗中显得是那么无力,但是又不得不尽力的燃烧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热带给别人。刘天华此曲创作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正值日寇占领东北全境,成立伪满洲国,中华民国风雨飘摇,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关键之际。此曲以《烛影摇红》为题,紧扣中国韵味的华尔兹舞蹈旋律示意,其“风景不殊正自山河有异”的奋争、警示、鞭策、觉醒寓意不言自明,饱蘸着借歌舞之事发兴亡之慨的象征寓意。
这是一首有画面的乐曲,它所表现的意境,有人这样描述: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了一个华丽、辉煌的舞会场面,舞会的女主人面带微笑,婆娑而舞;众多宾客们也在华丽、激情的曲调中翩翩起舞;但是听者好像又看到女主人心中蕴含着的惆怅,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此曲是中国式的华尔兹二胡圆舞曲,基调是轻快中见哀伤、欢愉时现无奈、沉醉里出感慨,分明于翩翩起舞、尽情欢乐中见强颜欢笑、抑郁悲愤与亡国破家之痛,具有象征意味,含蓄、内蕴,颇怀警示之韵、忧患之味,是提防沉沦、唤醒沉睡的划时代警示之作。纵观《烛影摇红》的历史文化渊源,忧思难耐、凄清难遣当是其基调,亡国破家、哀挽忧患当为其主题。
《烛影摇红》创作的年代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该曲以乐景写哀景的象征标题与旋律抒写出一种大厦将倾、狂澜近倒、当以警醒的末世感伤情结,潜藏着“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因以涕下”的时代感慨;可谓一首于轻快旋律中透露出忧虑、欢乐场景中体现出哀伤的,表现了美丽的清冷、无奈的欢快、沉重的苦闷与不可预测的亡国破家痛恨交织在一起的,具有象征暗示意味、清冷焦虑情怀的“悲怆奏鸣曲”。其标题是诗意化的,然而融人了悲悯与警示;其节奏是西洋舞蹈化的,可又透露出缕缕忧郁与感伤;其曲式是传统变奏化的,却颇具慨叹与长恨的意味;而题材则饱蘸着深沉的时代觉醒、民族忧患与国家兴亡意识。
对于此曲的演奏,首先要习惯于3/8,12/8这种民乐很少接触的节拍形式,知晓这种节拍的轻重韵律,才能奏出其中韵味来。因此,用弓上的轻重,尤其是连弓要有节拍轻重的感觉,凡具有停顿的地方要富于弹性,要带有舞曲音乐演奏的特点。此曲是刘天华的绝唱,是他在创作众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中,极富有浪漫色彩的一首曲子,在演奏中也应当包含这种感情。
刘天华(1895—1932),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二胡曲《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和琵琶曲《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七律·《飞花点翠》曲遣怀系列一·一东
文/九文-2022-1-11-15:08-作于南京一中
飞花点翠摇红意,大雪纷糺九派穹。
身正阳光舒葪柏,心寒节令冻天宫。
情囊塞北英雄品,曲释江南楚国风。
虚籁同框宁致远,凌云壮志励霜鸿。
注释:
飞花点翠:
《飞花点翠》是一首传统六十八板琵琶曲,是崇明派的代表曲目。乐谱最早出现见于江阴旧抄本,题曰“十二文板”。1916年海门崇明派沈肇洲所编的《瀛州古调》谱,将此曲收入其中,用工尺谱记写,成为崇明派代表性的传统文曲之一。19世纪20年代早期,我国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将其重新整理改编,1928年在上海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该曲的唱片,该曲在南方广为流传。
从音乐设计上看,《飞花点翠》这部作品突出了琵琶文曲高度概括性、抒情性的艺术特点,它以简朴而又动人的旋律表达出作曲家涌动的内心情感;又通过优美清新的音调,描绘出霜寒时节、风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飞雪的清雅、高洁的意境。尤其是各种加花技法,在不同音量、音色的配合下,使音乐欣赏起来更为清新秀丽。在音乐的风格上,《飞花点翠》一曲带有非常明显的江南特色,轻柔且细腻。与北方音乐“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乐风相比,又流露出典型的“楚文化”浪漫气息,这与刘天华先生创作的《虚籁》一曲十分相似,二者都善于在细微中营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琵琶技法的运用上,多以推、拉、吟、揉、打等技巧,使乐曲充满传统琵琶文曲所具有的那种轻柔细腻、淡雅秀丽、讲究韵味和意境的特征。尤其是经常出现用长轮奏出切分的小三度上下往复的滑音,别具一格。乐句结束处常用清越的泛音,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乐曲高洁、深远的意境。
《飞花点翠》虽为刘天华先生的改编作品,但他在二次创作过程中如实的保留了原曲典雅的气质与民族调式特点,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大胆的借鉴了西方音乐三部曲式作曲技巧,使中西两种各不相同的音乐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后人在演奏此曲过程中继承了刘先生中西融合的音乐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乐曲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力,使其成为琵琶作品乃至民族器乐曲中的典范之作。
纷糺:
读音[ fēn jiū ],纠纷;纷扰;祸乱之意。 典故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论》:“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七律·《飞花点翠》曲遣怀系列二·二冬
文/九文-2022-1-11-15:44-作于南京一中
飞花点翠摇红意,节令纷糺九派封。
身正阳光舒绿柏,心寒大雪压青松。
情超塞北英雄格,曲注江南楚国烽。
虚籁同框宁致远,凌云壮志励神龙。

七律·相思情致远·二冬
文/九文-2022-1-11-18:38-作于南京一中
画楼深耸凌云渚,雾霭春光碍几重?
惆怅相思迟暮苦,别离互诉夕阳浓。
塞鸿慰日金龙凤,江浒流觞白雪峰。
金岸倚情心醉梦,依依惜岁拥芙蓉。

相关文章

初夏
观尼亚加拉瀑布
敦煌莫高窟
初夏
夏日有吟
立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