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有感(4)
2018年9月3日
人老将至,整理文稿,得诗一首(参见附录):
大音希声是道音,
绕梁三日愉悦心;
有声无声何须顾,
天籁声源不用寻。
附录:读《三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有感(4)
本文专门谈一谈与《道德经》有关的“大音希声”的问题。
“大音希声”,字面上理解:最大的音乐声反而听来没有声音。其实,这里的“大”,即“道”【按:其实,“大白若辱;大智若愚;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大”,均可作如是观:“大”,即“道”!……。】大音,即“道音”,达“道”的音或载“道”的音!这样的“大音”听起来好像没有“声”一样“听之不闻,名曰希。”见《道德经·第十四章》,它使人安静、释然,心情愉悦!……。【按:声与音,细分是有区别的!区别一:性质不同。只要是发出响声都是“声”;而“音”是按照一定振幅频率发出来的。区别二:产生不同。“声”产生于发音**“受力”的启动之时,可以在发音**“受力”启动的时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受力”后的延长之时,可以在发音**“受力”后(外力消失后)的延长时间感觉到它!……。比如用锣锤敲锣,开始敲的那一下“噹”!就是“锣声”;之后的“余音”,就是“锣音”!“音”,“声之余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果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来看,“大音”是指音乐本身、音乐本源;它指向老子所说的世界本原——“道”;“希声”,并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人们听不到声音,“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的美学观认为,艺术的真正意蕴是不能为视听感官直接把握,它真实存在着,却不是有形的艺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需要审美接受主体以心境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语言层,亦不在形象层,而是超脱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之外的意蕴层,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大音希声”追求的是一种艺术情感表达之最高境界的状态,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比如白居易听罢《琵琶曲》之后,欲予评价,却道“此时无声胜有声”。艺术情感升华到一定极致后,它几近于“道”!这就是“大音”,“天籁之音”!……。
对于“大音希声”,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两个不同阶段,是有不同的处理态度的!……。
•艺术家对于大音,想将其极致地表达出来,也许最好的表现方法不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探索、矫揉造作的捏造,恰恰面对这种极致情感的欲望迸发时,“无为“也许才是真正的“有为”!这就是“几近于道”的表演!……。艺术是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真实不必在形式上追求与生活一致,反而其艺术意蕴恰恰是在追求“神似”上体现的,是在“几近于道”的层次上表现的!……。
•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存在一种“召唤结构”,艺术作品中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面对“希声”的大音,这时候就需要接受者去有为地填塞空白点、未完点,鉴赏者发挥想象力,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当接受者与创造者发生共鸣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心灵的审美愉悦!……。【按:有一位钢琴家无比怀念自己已故的母亲,他怀着饱满的母爱激情写出了钢琴曲!当他把这首钢琴曲弹给他的好友听时,他的好友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激情饱满! ……。问他为何这样?他的好友说:“这是一部具有爱国热情的钢琴协奏曲! ……。”】
所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乃是艺术追求的一种“达道”的境界,大音非无声,只是其外显的声不足表达其意蕴,所以便在艺术创作当中化为希声!其留下的“空白”便需要在艺术接受阶段对其进行思索、填充、再创造!……。【按:关于大音希声,还有多种解释!比如:有人从“音谱”的角度来解释;有人从聋哑人手语的角度来解释;有人从“儒家、墨家、老庄”(三家)对待音乐的态度来解释等等! ……。均有可取之处!……。】
本文链接的文章如下:
附1:大音希声(百度信息)
附2:如何正确理解“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知乎)
附3:声和音有什么区别?
憨痴呆,2018-10-11
这正是:
大音希声是道音,绕梁三日愉悦心;
有声无声何须顾,天籁声源不用寻。